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寻找“木棉袈裟”的下落


木棉袈裟是佛教的顶级法宝,是代代相传的信物,是唯一能够领会佛旨的单脉相传的衣钵。其神话意义不次于基督教中的圣杯。
最初,释迦牟尼在将要圆寂之前召集众弟子,大家以为他要说法,都在静心等待聆听。佛祖却不言,只用手指拿起来了一朵花。所有弟子都不知所以,只有佛祖身旁 的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佛祖觉得所有人中,只有大迦叶领会了佛法,于是就在涅磐前将般若波罗密心法和衣钵——木棉袈裟和饭钵单独偷偷传给了迦叶。(迦叶是最 早跟佛祖学佛的弟子之一,原是异教徒。年龄很长,曾经有教众500)
这也是非常有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
迦叶死前,将衣钵传与了阿难,即释迦的堂弟。迦叶和阿难都是常伴佛祖左右的定级大弟子。因为在释迦牟尼之前佛教已有六佛,所以释迦牟尼自称第七代佛,迦叶为八代……如此相续传到了第28代菩提达摩。
达摩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达摩老祖,他于梁朝时来到中国传教,是东土“禅宗”的开创者,少林的开山鼻祖,佛教的单脉正宗。当然,达摩不是第一个来中国传教的,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比较公认的年代早在东晋。
达摩在中国传教,也把佛教的法宝——释迦的衣钵——木棉袈裟留在了中国,以作为佛法的信物。达摩把衣钵传给了北齐惠可、而后传给唐僧璨、传给唐道信、唐弘忍,由黄梅弘忍传至破为争议的六祖惠能。
自惠能之后,木棉袈裟便由此发生了很多传奇故事。以至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袈裟的归处。也从惠能开始,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分出了很多支派,但也再没有传衣钵的事情了。
最近读到敦煌本的《六祖坛经》,里面提到了很多木棉袈裟的蛛丝马迹。现将其摘录翻译并分析如下。
黄梅五祖弘忍传衣钵给惠能时曾经说“衣为法信,法是衣宗。从上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传于衣。衣是西国师子尊者相传,令佛法不断。法是如来甚深般若,知般若空寂无住,即而了法身……”(这里非常有意思,当时惠能还没有剔发受戒。看来佛教也是不拘一格用人的)
书中又描绘袈裟——然此传法袈裟,是中天布,梵云婆罗那,唐言第一好布。是木棉花做,时人布识,谬云丝布。
五祖传衣之后,让六祖惠能赶快回岭南,并亲自送他过江。
惠能走后,就有很多人追了上来。追的最快的就是一个姓陈的将军,后出家随弘忍,法号惠明。这个惠明禅师,俗名陈将军的追上惠能之后,惠能就把袈裟给了这个惠明。惠明却不要袈裟,只要听弘忍传给惠能的心法。惠能将心法告诉惠明后,惠明让惠能继续南逃。自己一个人守在那里。
第二天,后面寺里有数百人赶到这里。惠明对那些人说,他一路走来这里并没有见到惠能。向从南面来的人打听也没有见到,估计惠能还没到这里呢。于是那些人就返回去向北追。
惠明虽然得到了心法,但当时没法领悟,后来隐到庐山峰顶寺三年才参悟。
后来,惠能逃到了广州制旨寺。主持印宗法师和三个僧人在房间论涅磐经。因惠能在隔壁搭腔“不是旗在动,也不是风在动,是心在动”。印宗惊奇,散走他人,叫惠能过来。问是不是传五祖衣钵的南来之人,惠能说是。印宗请求见袈裟,惠能拿出来给他看。印宗当时顶礼膜拜,第二天召集了其他附近几个比较有名的寺里的主持,帮惠能进行了剃度受戒。
后归韶州曲县南五十里曹溪宝林寺。韶州就是今天的广东韶关。
神龙元年,即武则天刚刚还国于李显时,在新州(广东新兴县)为惠能建造了国恩寺。先天元年,那时已经时玄宗李龙基的时候。惠能让他的徒弟为他在国恩寺造塔,说他在第二年的八月即将圆寂。
在第二年七月的时候,塔造完,惠能召唤门人告别。所有人都哭泣,只有十几岁的小和尚神会不悲不泣。
当时有个叫法海的弟子就问惠能“师父去后,衣钵要传给谁啊?”
惠能说:“我在韶关大梵寺说法,一直到现在所抄录流通,此部经叫做“法宝坛经”,你们要守护此法宝,要辗转流通互相抄录传授,来广度一切的众生。你若依照 这个方法去修行,这就是正法。你们现都明白我所给你们说的法,所以不须传这衣了。因为衣是表信的,而你们这些人都是信根淳熟,对我决定没有怀疑,所以都能 担当如来的家业来教化众生。可是话又说回来,根据先代祖师菩提达摩大师,他传授偈颂的意思,说这衣从我开始就不该传了。”
达摩的传衣偈是“吾本来东土,说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意思是“我本来到中国,是为传佛的正法,而救度一切众生的迷情。我这一花将来会开五叶——即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五位祖师,到时候就不须传此衣,只要传法即可。”
当初五祖对六祖也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由此可见木棉袈裟传到惠能处之后就没有再往下传。那袈裟保存在哪里了呢?
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惠能圆寂。后曹溪门人把六祖的法身请回曹溪供养,用铁鐷封头颈,胶漆封全身。放在神龛里。有一年一个贼来偷六祖的头,僧人们听到铛铛的砍铁的声音,出来的时候贼已经跑了。
惠能圆寂后,僧众们请大弟子行滔看守法衣木棉袈裟。
乾元元年(安史之乱的那年),皇帝曾经命令行滔带着袈裟到上都。行滔托词病老,让惠象和家人永和随刘楚江送袈裟到上都。后来行滔就去世了。赐永和在寺内出嫁,改寺号为国宁寺。
惠象和尚到上都送木棉袈裟,应该是住在总持寺。后来上表皇帝,年老欲归。皇帝准归。
后来,宝应元皇帝把袈裟送还给了曹溪。总共在总持寺放置了7年。
送来后放置在哪里呢?《坛经》书上好像还未曾提到。只是说六祖灭度之后,曾经亮度有人将袈裟偷走。但是不多一会,自己又送回来了,怎么贼想偷走但就是偷不去。
那到底袈裟后来传到哪里去了啊?!
05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也曾经拍摄过一部记录片内江《寻找木棉袈裟》,里面支离破碎的提到了很多关于袈裟下落的传说。但毕竟学术性不强,可信者不多。
------------------------------------------
把片中的介绍文字记录如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9曰 16:54 来源:CCTV.com
  编导:张 飏 摄像:杜建滨

  这里曾是古代蜀国与巴国的交通要道,从隋朝以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这里一直是资州府所在地。内江市资中县文化积淀深厚,佛教遗风昌盛。但是,最让人称奇的是,资中与佛教的圣物木棉袈裟竟有着神秘的联系。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曾风靡大江南北一部电影—《木棉袈裟》。电影讲述的是,少林寺众僧舍命保护镇寺之宝“木棉袈裟”的故事。这部电影让全世界更多的人知道了禅宗的神秘信物木棉袈裟。

  木棉袈裟究竟是什么样的宝物,会让僧人们如此舍命保护呢?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件神秘的木棉袈裟吗?如果有,它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呢?

  他叫铁波乐,是四川省内江市的一位文化干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惊奇地发现,在他的家乡资中县的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木棉袈裟的传说。

  金和尚到了宁国寺以后,把他的宝衣就埋在了塔底下。说有一个蟒蛇把木棉袈裟守着。木棉袈裟可以刀枪不入,避水火,听说就藏在石塔里面。难道,那件充满传奇色彩的木棉袈裟与资中真的有着某种联系吗?

  在资中县城东约五里地,有一处唐代的佛教石刻遗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尊释迦牟尼拈花微笑像.据说这是目前在中国石窟造像中发现的惟一一座拈花微 笑佛的造像。这座造像表现的正是禅宗起源的故事: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说法,可是他升座后却一句话都不讲,只是手里拿着一枝菠萝花示众,在座的许多 弟子都很疑惑。惟独迦叶突然破颜微笑起来。在这拈花微笑心心交会之间,释迦牟尼佛就把正法眼藏传给了迦叶,同时把自己所搭金缕袈裟给了迦叶。这件袈裟就是 为后代佛门弟子顶礼膜拜的禅宗信衣——木棉袈裟。

  木棉袈裟传到菩提达摩,已经是第28代了。在南北朝的时候,达摩尊师之命来到了中国。他先到南方同梁武帝相见,因机缘不合,于是渡江北上,来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

  达摩到少林寺后终曰面壁坐禅,九年如一曰。有一位叫神光的僧人为向达摩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有一天天降大雪,神光站在雪中,积雪都掩过了膝盖。后来,达磨收他为徒,赐名慧可,并将木棉袈裟作为传法的凭证赐给了他。

  禅宗从少林寺传法授衣开始,因此,少林寺一直被尊为禅宗祖庭。

  这是位于内江市中心的圣水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禅院,号称“川中第一禅林”。圣水寺历来广结善缘,香客盈殿。

  释智海是圣水寺现任住持,作为中国佛学院毕业的研究生,他对木棉袈裟的传承关系很有研究。

  据史书记载,木棉袈裟再传于僧粲,四传于道信,五传于弘忍。五祖弘忍将木棉袈裟传给了慧能。

  六祖慧能的求法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一直为佛门弟子津津乐道。

  采访:释智海 圣水寺住持 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

  见面之后,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公案。黄梅五祖就问,你来干什么?我来做佛。他说你是哪里人?我说岭南人。你是岭南人又是猲獠,猲獠是没有文化的,不识字 的,大字不识几个的,那么这个能成佛吗?六祖慧能就说了,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有南北之分吗?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悟性的话,所以说五祖非常赏识他,就把他遣在 作坊里面舂米,锻炼他。

  有一天,五祖弘忍宣称要传衣法,他令门人各写一个偈语,供他挑选。上座弟子神秀写了这样一个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说,你的见解只到门前,还没有进到门内。舂米的行者慧能,不识文字,就请人代写一个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此“空无一物”,空的彻底,正好符合佛的宗旨。

  采访:释智海 圣水寺住持 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

  五祖非常赏识夜半三更,就去看他,你舂米舂熟了没有呢?六祖慧能就说,我的米早就舂熟了,就等老师来检验了。黄梅五祖悄悄的背转身就走了。临走的时候背着身,后面伸了三个指头暗示,慧能也是比较有悟性的人,夜半三更就进入黄梅五祖的寝室里面。

  当晚三更,慧能应约来到五祖的禅室,五祖便秘密给他讲授了《金刚经》,并将木棉袈裟传授给了他。弘忍说,自古传法,命若悬丝,传衣已成争端,你如果在这里就会有人来谋害你。慧能谢过师傅,连夜起程返回广东原籍。

  接连三天,五祖再不上殿说法了,座下的弟子都很疑惑。五祖说,我的法已经南去了。众人一打量,人群中没有了慧能。

  木棉袈裟竟然传给了一个不识字的行者,神秀立即派人追赶,要夺回木棉袈裟。

  采访:释智海 圣水寺住持 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

  要追上的时候,六祖慧能把袈裟放在路边,自己隐没在草丛之中.慧明去拿这个袈裟,但奇怪这个袈裟拿不动,他才醒悟,这个禅宗的信衣天龙八部护持,不是 人的这种凡力所能夺取的。所以说他就说我不是为袈裟而来,我是为佛法而来。慧能才出来,与慧明相见。三言两语之下令慧明大悟:不识善,不识恶,哪一个是明 上座的本来面目呢?这个将军也素具善根,言下他就大悟。从此以后这个袈裟也就随着慧能到岭南,一度藏在山林当中,十年没有出来。十年之后慧能才开坛说法。

  在六代衣钵之争中落败的神秀,一直在北方传授“渐教”,影响很大。武则天执政后,将神秀迎入皇宫,尊为国师。一天,她要请国内十位高僧到京城供养,神秀推荐了慧能,想借武则天之手要回木棉袈裟。慧能担心北上凶多吉少,所以一直称病不去。

  采访:释智海 圣水寺住持 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

  请到六祖的时候,六祖是三请不至。最后武则天佯装发怒,就是说如果人不来头也要来。六祖非常大无畏的一种精神,要头就给你嘛。这种时候,朝廷就吩咐把袈裟请回朝廷供养。

  慧能献出袈裟,也为自己解除了隐患。以后,慧能虽然不再传衣,但他的南宗禅法却得到发扬,并逐渐成为了中国禅宗的主流。

  从此以后,木棉袈裟的下落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上世纪初,敦煌的一个藏经洞被偶然打开,人们重新发现了木棉袈裟的蛛丝马迹。在一本《历代法宝记》的佛经中记载,武则天把木棉袈裟给了四川资州一位叫智诜的高僧。

  那么,木棉袈裟怎么会到智诜的手里呢?

  同期:释智海 圣水寺住持 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

  武则天请五祖座下的十大弟子来供养他们,当时资中的智诜就是其中的一位。把十大高僧请到内廷受供,武则天就请问佛法,就说各位高僧大德,还有七情六欲 没有?其他高僧大德都回答得非常玄妙,惟有智诜说了大实话,就说人生则有欲,我还有欲,武则天说这是一个实话大和尚。讲实话呀,敢说,颇符朕心,武则天龙 颜大悦,把袈裟赐予智诜。

  智诜意外地得到了木棉袈裟,他怕在京城树大招风,便以年迈思乡为由奏请回家,带着弟子悄悄地回到了四川。

  采访:铁波乐 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智诜禅师回到四川,就到了资州德纯寺,这个地方就是资州德纯寺,他把木棉袈裟就归藏到正殿里面。所以德纯寺就是木棉袈裟的最后归藏地。

  智诜在德纯寺前后住了 30多年,他著书立说,教化众生,开创了一个新的禅派——保唐禅派。

  那么, 智诜修禅的德纯寺又在哪里呢?

  从资中县城东行约五里地,有一个叫宁国寺的村子。据铁波乐的考证,这里就是唐代的那个德纯寺。

  据说,明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进入四川后,一把火将宁国寺给烧了,现在保留下来的这个庙是后来重建的。在大殿的梁柱上,还隐约能看见大明天顺七年的字样。

  村民康昌业告诉我们,在村子的周围,还散落着许多佛像。

  采访:铁波乐 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这尊石刻是个金刚,因为它穿的是铠甲,下面没有踏莲花。按照金刚的刻法,下面是魔鬼,虽然看不出(魔鬼),但是也没有莲花,从它雕塑的手法来看很圆润,我分析估计是后唐五代时期,或宋朝的作品,它就是这种形象。

  在资中的州府志中记载,宁国寺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代天顺年间。从这些资料判断,宁国寺就是唐朝时德纯寺。

  在今天的宁国寺村,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木棉袈裟的传说。

  采访:康昌业 资中县重龙镇宁国寺村村民

  木棉袈裟可以刀枪不入避水火,听说就藏在石塔里面。石塔听说就在这里,木棉袈裟就埋在这个石塔底下,我都是听传说的,那个石塔是什么时候?听说解放初期就没看到了,那个石塔有多高呢?听他们说有一人多高。

  传说有石塔有蟒蛇保护,没有人敢靠近。民国时期,一伙挖宝的人偷偷地到潜入宁国寺,想打开石塔,找到木棉袈裟。然而,到最后什么也没找到。

  那么,木棉袈裟又到那里去了?传说中的金和尚又是谁呢?

  公元730年的某一天,德纯寺山门外来了一位和尚,说是要拜见智诜禅师。这时,智诜早已经去世,寺庙的住持是他的弟子处寂。处寂称病不出。这位和尚就站在山门外“燃指为灯”,不愿离去。处寂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将他请进了寺内,收为徒弟,并为他取法名"无相"。

  这位执着的和尚是谁呢?他从哪里来?又为何而来呢?传说,这位和尚就是当时新罗国的三太子。

  采访:铁波乐 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三太子本来是新罗国圣德王金兴光的儿子,由于妹妹不愿意嫁人,削发为尼。所以他也感动了,削发为僧,在韩国竣南寺出家,取名金和尚。金和尚于开元十五 年到了长安,他找到唐玄宗说想见见木棉袈裟。唐玄宗说,木棉袈裟已经到西蜀去了,当时四川叫西蜀,所以他就一路翻山越岭到了资州这个地方。

  无相禅师在资中修行了十四年,在资中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金和尚”的传奇故事。

  这里是与宁国寺相邻的姜家湾村,村里人说,他们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来到这里的。在姜家湾村有一块稻田叫“踩金田”。

  一块普通的稻天为什么叫“踩金田”呢?相传金和尚常常要到山顶上去坐禅修行,有一次,他经过这里时,不小心将一本经书掉到了稻田里,那经书竟变成了一块金子。许多人想去打捞,却如水中捞月,怎么也捞不到。

  姜军成从老人那里听说,为了这块稻田,他们姜家还和宁国寺的和尚打过一场官司。

  采访:姜军成 资中县重龙镇姜家湾村民

  以前就是我听我们老人说,以前我们姜家从湖广填四川的时候,过去是插占,就是你用篾片插多宽你就种多宽。因为这个田比较大,宁国寺的和尚,他就看中了 这个田,看中了就说是他的,当然我们姜家人说是我们的,因为我们从湖广填四川就种这个田。他就告到县衙,然后这个县衙说,你说是你的,我说是我的,咱要讲 依据,和尚说我说是我的是有依据的,因为我有经书在里边,我来种的时候,我就把经书踩进去了。我们姜家是没有经书的,当然现在官司打起来,衙役来从田里把 经书抠起来,当然我们姜家就输了。

  在资中县,有一种很有名的腌菜--冬尖。它是以本地所产枇杷菜为原料,经独特的腌制工艺,陈年窖贮而成。据说,这种腌制方法与韩国泡菜十分接近。冬尖菜可用于炒肉、蒸肉、烧汤、做饺子馅儿等,鲜嫩可口,被称为"菜味精"。

  据说,清末的四川科举状元骆成骧,就曾将冬尖菜带到京城,分赠同僚,连老佛爷慈禧太后都闻到香味,叫李莲英来索讨。

  这是资中的一家冬尖菜加工企业。彭立前师傅说,冬尖菜最早是从庙里传出来的,是韩国的金和尚将泡菜技术带到资中形成的。

  无相禅师最终见到了木棉袈裟吗?听说在资中的一个叫御河沟的地方,还保留着无相禅师的修行洞,,在那里,是否会留下什么踪迹呢?

  从资中县城出发,我们去寻找金禅师修行的山洞。这是一条幽深的峡谷,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果然看到了一个山洞。

  这是一个天然的石洞,不同的是在洞壁上雕刻着许多佛像

  采访:铁波乐 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他前后待了十四年,现在的这些石刻佛像有唐代的,宋代的,但是以唐五代的石刻为多,你看这么多佛像在下面,水下面有十个地藏王菩萨,叫做十王龛。

  据说,无相禅师在这里修禅的时候,他食野果吃野菜,修头陀之行,有一次还差点被野兽吃掉。

  采访:铁波乐 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他来到这里第三年,处寂就派他的家人王方把他叫回德纯寺。说我将不久于人世,这件袈裟是则天皇后赐给诜和尚,诜和尚交给我,我现在交给你,觅好山住去,因此他就把这件袈裟带回这个洞里面珍藏。

  木棉袈裟是否传给了金和尚,他是否将木棉袈裟带回了这个山洞,今天已无从知道。以后,资中人在御河沟的山崖上雕刻了97龛摩崖造像,一千多座佛像,来纪念这位异国的和尚。

  2005年4月中旬,宁国寺村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这是一个由中韩佛教高僧和专家组成的考察团,他们是为寻找“保唐禅派”和无相禅师的踪迹而来。随着以后研究的深入,能否为我们揭开木棉袈裟的千古之谜呢?

关于保唐禅派

佛学界有句名言:“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尤不可不知蜀。”要了解四川佛教,须从禅宗始。禅宗是佛教传入后最具中国特色的流派。它始创于南北朝,创始人 是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传入四川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第一个开宗立派的传法者是资中德纯寺的智诜禅师。智诜俗姓周,资阳人, 13岁在丹山削发出家,后住持于资中宁国寺,住了 10余年,翻译《万佛经》。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643年),玄奘从天竺取经回国,他专程前往长安宏福寺,拜玄奘为师,研习《唯识论》。高宗显庆二年( 657年),又到湖北黄梅双峰山,拜禅宗的第五代宗师弘忍为师,为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 10余年后,他学禅有成,回到资州守国寺,弘扬佛法,化导众生。万岁通天二年( 697年),武则天迎请他进京,与弘忍的另外几个弟子神秀、玄约、老安、玄颐等一起,供奉于皇家道场。


武则天有一件达摩祖师带入中国的木棉袈裟,是从达摩的第六代传人慧能手中得到的。
一 天,她将几个高僧叫到一起,问道:“尔等出家之人,有无欲望?”神秀、慧安等 9个高僧都说无欲,唯有智诜回答有欲。武则天说:“出家之人,万念皆空,何得有欲?”智诜说:“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武则天认为他敢讲真话,便出人意 料地将木棉袈裟赐给了他。他怕在京城树大招风,又年迈思乡,便带着弟子处寂悄悄地回到资州,将木棉袈裟深藏于资中宁国寺。智诜在宁国寺前后住了 30多年,他的历史功绩是自立门户,丰富和发展了禅宗的理论体系。在智诜生活的时代,禅宗分为以惠能为首的南派和以神秀为首的北派,佛教史上称为“南能北 秀”。

智诜的学说独树一帜,既不依南,也不附北,是一种“活泼泼的禅法”。他一反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教规,笔耕不辍,大立文字,著有《虚融观》三卷, 《缘起》一卷,《般若心疏》一卷。他死于长安二年( 702年),享年 97岁。临死之前,他将木棉袈裟传给处寂。处寂俗姓唐,人称“唐和尚”,绵州浮城县人。他收了很多徒弟,连“踏杀天下一匹马”的马祖道一都曾当过他的学 生,此外还有梓州禅师、承远和尚、无相法师等。无相是新罗国人(朝鲜古国名),俗姓金,为该国国王的三太子,于开元十六年( 728年)来到中国,拜于处寂门下,潜心研习智诜学说。两年后,被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从资中接到成都净众寺,住了 20多年,大力传播智诜禅法,创立了净众宗,还先后修建了菩提寺和大慈寺。智诜的第四代传人法号无住,俗姓李,出家之前是一名军官,后拜无相为师。无相死 后,他移居保唐寺,正式打出“保唐禅派”的旗号,在佛教界影响巨大,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他的禅法由于没有杰出的弟子继承而逐渐衰微,只有 他的师祖智
诜禅师起根发始的祖庙资中宁国寺天王殿仍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