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05, 2006

搓麻将的女人


(本图未显示完整,请点击查看大图)
纽约艺术博览会上一幅题为“2008-北京”的油画。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即Olympic Games。这幅画中也是Game,却是中国的传统Game--麻将。这些女子,代表着全球化竞技场上的博弈者。

[解读之一]
画的左上角,是一幅标准像,乍看上去,熟悉
又不熟悉,那是孙中山的胡子,J介石的光头,毛泽东的五官新组合的标准像。它象征着中国上一百年的历史,或者说是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全部。
画的左面,是一个最天真和最聚精会神打麻将的女孩,她为抓了一手好牌而暗中庆幸。
中间背影的女子,开了一个东风明杠,这象征着当前不可无视的事实--中国在崛起。虽然那女子有些不规矩的小动作。
中间正面女子,似乎有些外来血统。他在打牌之余,另有闲心眺望光源,也即将来。他穿着光鲜,脸上有一些忧虑。
再就是那个外国女郎了,她也来掺合中国的游戏,信心全无,躺在那里,因为她少抓了一张牌,相公,陪打。
右面显然是一个进城打工的农村姑娘,她是使中国掘起的生力军。然而他的脸上有一些不明白,有一些不满意。他手中握着一把亮晃晃的水果刀,这暗示着一种仇富心理,暗示着一种危机。
画的右边,在破旧的建筑的前方,有一条大河,有一些石头,这象征着前景莫测,只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现状。
(以上解读来自加拿大的一张报纸,作者自己也引用来发到网上,但并未承认这个解读.)


[解读之二]
中间女子是美国,背后纹着凤凰的女子是中国,侧面正在认真考虑出什么牌的亚洲女为日本,另一个躺着的是俄国.
中国女子碰了东风并不意味崛起,只是表达“做东”的意思.而俄国女郎也并不是信心全无的“相公”.仔细观察一下她的姿态就会发现,很显然,她是在趁日美不注意,和中国女郎偷换牌.这正是换牌的瞬间,所以她桌上的牌少了一张.
而旁边那个拿刀的小女孩,明显发现了这一切.她的视线停留在正准备把牌偷偷塞给俄国女的中国女脸上.美国女人,似乎已从小女孩的表情中发现了什么……
这幅油画很明显是在预示着2008年台海局势。中美日俄博奕。台湾已经突破底线(明显没穿底裤)了,且随时准备武力抗统。美国还羞羞答答(穿着上
衣),且 明确和中国是对家。日本夹在中美之间,既要盯上家(美国)又要提防下家(中国)。俄罗斯夹在中美之间,有可能和中国联手,但和美国也插着一腿(看她的手和 脚)。


[解读之三]


左:日本,背对画面的是中国,躺着的是俄罗斯,站着拿刀的小孩是台湾。
  除了美国之外三方都光着上身,暗示实力弱于美国(不是废话吗);
  美国表面上不看牌桌,其实在看她的另一张牌:台湾;
  日本自鸣得意,就等着摊牌;
  中国除了明摆着一副东风(“东风”啊),背后还有牌;
  俄罗斯表面装作不想玩,其实一脚踩美国,一手拉
中国;
  台湾一手握刀,已经快脱光了(仅用水果挡着)。


Artist Lui Liu

Lui Liu was born in March 1957 in North China. He came to Canada in 1991 and has been seen as a fresh new face in the art community of Western world. Lui Liu is known for his entwining of traditional oil painting techniques with a striking contemporary mind set.

Commenting on Lui Liu's paintings, the renowned Canadian writer Barry Callaghan wrote: "The range of his awareness is extraordinary, his mastery of painterly techniques compelling." A note of parody is most noticeable in almost all his works. It's the ambivalence, the tensions between the poles, according to Callagan, that "free Lui Liu so that he can stand alone facing east or west, as he chooses."

Lui Liu is a member of Ontario Society of Artists. He held solo shows at the Karney Gallery in 1992, the Madison Gallery in 1994 and the Meg Gallery in 1996 in Toronto. In the Spring of 1995 he participated in the "Continuity of Talents" show at the Forni Gallery in Bologna, Italy. His works have been presented at the Barcelona's Artexpo'96.

His works have been reproduced in the Canadian art magazine "BORDERCROSSINGS" in 1994 and in the literary magazine 'EXILE" in 1995. Lui Liu has been interviewed by "TOPS" entertainment magazine. His oil paintings have appeared on several book covers and magazines.

Lui Liu's works have been purchased and commissioned by diverse private and corporate collectors in North America and around the world.

Lui Liu graduated from China's most prestigious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artists of that country, he participated in the famous "China Avant-garde Show"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1989 and his paintings were reproduced and reviewed by "ART PRESSE" in Paris as the signature pieces of the exhibition. His works were reviewed in "A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ART (1979 - 1989)".

Sunday, December 03, 2006

韩国历史那点儿事

国内介绍各国历史的书籍非常少,即使有的,写的也都很粗糙。目前世面上能找到列国史也仅仅陷于日本史、美国史、法国史、希腊史和泛泛的亚洲史、欧洲史以及全球史等等。
最近王廷和编著,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韩国史》,我觉得算是国内写韩国史最好的一本书。书内图文并茂,非常详细。即有地图,又有历史典籍故事,还有风土 风俗。不过书中行文开始多少流露出汉族大国的思想,不知道笄子在韩国的远古故事是否被韩国的正统学者全面接受。没有去过韩国,也没有考察过,还不知道。
台湾三民书局在04年出了一套近20本国别史的丛书,对于历史,尤其史近代史的介绍比较客观公正。
一,檀君开国
韩国有关远古的文明记载同中国一样,也是来自传说。传说中韩国是由檀君开国,时期和性质都非常类似于中国的尧,大约在西元前2300年左右。
二,笄子东来
檀君从天而降开国朝鲜之后的传说便是“笄子东来”,传说笄子从商朝而来,当时的朝鲜属于笄子的封地。笄子以八条法禁叫化当地人民。现在只可考察到三条,即“杀人者死;伤人者以谷物赔偿;盗窃者充做奴隶或以50万钱赎罪。”
三,汉人统治
中国先秦文献中有关于“东夷族”的记载,东夷族自淮河以北一直沿海到山东、河北、辽宁、吉林一带,包括朝鲜半岛。东夷族与汉族在商朝时不断接触并斗争,渐渐被同化或驱逐。经过几次迁徙,来到了现在的辽宁、吉林地区,还有朝鲜半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部分燕、赵、齐国的人民避居到朝鲜。到汉朝时,诸侯国燕国发生动乱,难民东逃到朝鲜。流民首领卫满驱逐了古朝鲜的原住统治者准王,在汉江以北建立了卫氏朝鲜,即最早的中国移民政权。到第三代时被汉武帝灭亡,汉朝在朝鲜设置了很多郡。
四,三国时代
王莽之乱后,汉朝势力逐渐衰微,当地的朝鲜力量慢慢壮大,逐渐形成了三个国家,即进入了三国时代
三国分别有“高句丽”、“新罗”和“百济”组成。此后韩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便非常清晰,由5世纪的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的高句丽其实包括现在的辽宁和吉林部分地区。
三国时期的文化受汉族影响非常深刻,汉字当时非常普及,思想、管理体制也基本同汉朝类似。不仅佛教、道教传入朝鲜,中国的儒家经典也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 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上,朝鲜民族创立了表记法的文字,也开始记录历史。朝鲜本地的花郎道也是在那个时代发展出来的本土宗教。
五,新罗统一
因为国土摩擦,高句丽先后和隋朝、唐朝都有过多次的战争爆发。后来新罗与唐朝结盟,先消灭了百济,后又消灭了高句丽,从此一统朝鲜半岛
新罗统一朝鲜之后,国力逐渐丰富到了鼎盛的时期。佛教、科学文化也空前繁荣,现在很多建筑物都是从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但是到了后来,统治者的生活过也过的非常豪华奢靡。
高句丽被灭亡后,逃到了松花江和黑龙江沿岸,创立了渤海国,自称是高句丽的继承国。后来在唐朝灭亡后,渤海国被契丹消灭,自女真族的金后,这个国家的遗民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
六,高丽王国
新罗晚期,政权腐败,各地农民起义纷纷建立政权,于是又出现了“后三国时代”。新罗的一个在政权斗争中失败的王子弓裔,在加入造反势力后逐渐壮大,建立了“后高句丽”,后来被他的手下王建杀害。王建自称是高句丽的后人,再次统一朝鲜,建立了高丽王国
高丽王朝早期时正值中国的宋朝时期,高丽从从朝引进了科举制度和活字印刷术。
在高丽后期,朝鲜同很多亚欧国家一样,也经历了蒙古的入侵,同时还有日本的入侵。在中期的时候,由于高丽抑武扬文,皇帝和文官经常羞辱和戏弄武官,曾经造成了武臣之乱。
七,朝鲜王国
高丽晚期,乃元末明出的时期。高丽贵族之间的政权斗争非常厉害,在各个斗争势力中,一个叫李成桂的将军逐渐崭露头角,慢慢势力壮大。掌握实权后的李成桂逼迫国王让位,建立了新的政权。李成桂实行田地改革,信奉朱子学的政治理念,采行“抑佛崇儒”的政策。
李成桂即位后,改国号为朝鲜,采取亲明政策。他向明朝报告新王朝的创建,希望寻求明朝的承认并赐予国号。
朝鲜时期曾经多次受到日本侵略,明朝曾经派兵援助朝鲜。
进入19世纪中期,朝鲜、日本、中国都先后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日本被美国打开门户之后率先觉醒,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引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在明治天皇时期推行维新政策。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逐渐强大,军国思想抬头。趁朝鲜爆发人民运动时,清朝与日本都争相进入朝鲜介入镇压。民运镇压下去之后清朝提出双方撤军,但日本拒绝了清朝的提议。于是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争,是为“甲午战争”。战争以清朝的全面失败而告终,日本占领了台湾、旅顺和威海卫。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
八,大韩帝国
俄国为了争夺远东的利益,后来也将势力渗透到朝鲜。1896年,国王高宗依附俄国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改成皇帝,昭告为独立国。
日本不宣而战,突袭俄国当时在华占有的旅顺港,迅速侵入了汉城。日本要求朝鲜聘日本为顾问官,在朝鲜建立统监政治,实质上开始了36年的殖民侵略。
日本侵略统治之后,韩国不断的爆发民主运动。其中以1919年3月1日的运动最有影响力,工人罢工,学生串联,并发表独立宣言。
三一民主运动后,部分先进人士在上海成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并组织起草临时宪章和政纲。1919年8月临时政府向世界宣布韩民族独立,并颁布了第一部民主宪法。同时由于受列宁在俄国革命成功的影响,一些朝鲜民族注意运动者也开始倾向于社会主义。
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投降。苏联和美国分别从南北进驻朝鲜,以北纬38度为分界线分割占领南北韩。北韩由亲苏的金正日在平壤成立“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南面则由从重庆“韩国临时政府”回来的李承晚成立“南朝鲜民主议院”。
李承晚主张如果金正日不合作,则南韩将举行选举并成立独立的政府。不过遭到了在重庆的“韩国临时政府”中同样担任要员的金九的强烈反对。金九与金奎植亲自北上协商,试图阻止南北分之,强烈主张成立统一政府。
九,南北分立
1947年5月南韩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普选,成立大韩民国,选出李承晚担任第一任大总统,并从美军中接收了政权。9月金日成在平壤宣布“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正式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
虽然联合国经过投票承认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唯一合法政府,但是北朝鲜一直想收复南韩。1950年6月,北朝突然南攻,次日就占领了汉城,8月更是把南韩军队逼到了最南的釜山。
9月由麦克阿瑟领导的联军从南方登陆支援,迅速收复了汉城并攻陷了平壤,北朝退到新义州,一直进逼到鸭绿江边。10月29日李承晚视察平壤,气势如虹。
1950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由彭德怀率领加入韩战,开始抗美援朝。1951年1月1日越过38度线,三天后再次攻破汉城,南韩再度退避釜山。
3月之后麦击回38度线,6月之后双方陷入胶着,争持不下,直到53年7月27日停战。
之后南韩和北朝鲜分别走上了不同的治国与政治路线,直到现代。

Saturday, December 02, 2006

流行的原因


80年代,“喇叭裤”、“气功”曾经在中国红火一时;
90年代初,满大街都能看到有人在转“呼啦圈”,有妇女在穿“脚蹬裤”;
2004年夏天,一个叫“刀狼”的歌,从中国西北传到东南,全国音像店到处都在放他的专辑;
2006年春天,一种叫“悠悠球”的玩具,风靡于大江南北的中小学校园;
我们把这种火极一时的东西叫做“流行”。“服饰”、“影视”、“音乐”、“行为”、“语言”甚至“疾病”都可以成为流行的载体。流行的发展和传播模式,其 实就像某种病毒一样,在特定的时间下突然就令万人跟从,传遍街头巷尾。是什么造成流行在人群之间感染,是什么使流行“一触即发”呢?
《The Tipping Point》(中文翻译为《引爆流行》)一书由一位专职作家写成,他专门留意和研究流行行为。为了准备素材,他走访了很多宗教团体、企业、学者和一些看似特殊的人。经过研究,他基本找到了流行的内在规律,非常有意思,很值得一看。
阅读共享,摘录如下。
流行需要三个条件,又可单独称为三个法则,想想还蛮准的:
个别人物法则
附着力因素法则
环境威力法则
所谓“个别人物”非常有意思,其实主要就是三类个别的人,书里叫做“联系人”、“内行”和“推销员”。我把他翻译称“交际专家”、“内行”和“善于推销”的人更准确些。这些人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可能是我们的家人,也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交际专家(联系人)是那种什么人都认识的人,他们在哪儿都能碰到熟人。他们的交际范围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圈子,而是社会上杂七杂八各种各样的人。就像孙悟空那样,牛鬼蛇神他一律脸熟。
我们经常提到的6度理论,是说世界上的任意两个人中间都可以通过6个人而互相认识。他把整个世界描述称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网上的任意两个人之间都可以最少经过6步互相到达。
其实这种描述并不精确,因为这张网不是平均分布的。有人做了个试验,给平均分布在城市里的100个人一个任务。让他们把一张明信片给一个他认为最有可能认 识明信片地址上的人,所有人的明信片最后都到达了地址上写的那个人的手里。其中80%的明信片是通过5、6个人到达那个人的手里的。这5、6个人有共同点 就是认识很多的人。
怎么判定自己是不是交际专家呢?看你自己的通讯录,如果你认识90个以上不同姓氏的人就可称为“交际专家”。我通讯录里有138个不同姓氏的人,但是我不觉得自己是个交际专家。因为这些人中大多数都在同一个圈子,而且有很多很怪异名字的人有几年都不怎么联系了。
你自己不见得要做到交际专家,但是一定要认识这么一个交际专家,他们会给你很多影响。
内行,是那种对某件事情非常痴迷,非常了解,并非常津津乐道的。他们特别愿意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分享给别人,而且他们就在你身边。
比如我们身边总有对电脑特别懂的人,比如总有对购物特别内行的人,他们每天研究哪里有打折有促销。我曾经认识一个老太太,他能告诉我周围几个农贸市场中黄瓜的不同价格。
善于推销的人(推销员),是那种特别能说服和影响别人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语言方式、表情方式、肢体表达方式。他们的这些方式特别可以感染周围的人,即使没有道理的事情,经过他的演绎,你也会点头表示认同。
这三类人在流行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个别人物法则”,流行往往是因他们而引爆。
附着力因素解释更多的是流行物本身的细节。
有人做了试验,为了让学校的学生接受疫苗,他们给两组学生发了不同的传单。一组是用很恐惧的文字图片描述不接种疫苗带来的后果,另外一组是非常平淡的方法讲述接种疫苗的后果。结果两组人自动去医疗室接种的人数差不多。
他们又找了另外的两组,同样的传单,只是在传单的后面引上了医疗室的地图,结果两组人有很多的人都去接种了。这个地图就是使人数变多的附着力。
附着力使流行物更加有影响力、吸引力,可以更加容易方便的流行。
环境威力就是环境对流行的影响。这里面可以分为两块内容,“蝴蝶效应”和“150人”。
作者没有引入蝴蝶效应的概念,但我觉得那就是蝴蝶效应。他提到了“碎窗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公共场所窗户的玻璃碎了而没有人去及时的修补,那么有人就认为 碎窗户的地方是没有人管的,慢慢那个附近就会聚集行为不点的年轻人,然后有流浪汉和乞讨的人去那里,然后会有小偷,到最后那个地方会变成一个犯罪多发地。
总之,是因为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最后演化成了一个变化很大的结果。
纽约用“碎窗理论”去着手治理地铁犯罪问题,他们先从在地铁上乱涂乱画抓起,后来抓逃票问题。治理者让整个地铁站、地铁看起来都很整洁干净,并且保持下去。结果地铁犯罪成指数级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在提出了人性受环境影响很大。比如一个人的慷慨、诚实等不同的特性往往是跟环境有关系。
150人是个很经典的数字。这个研究表明,150是人们能在一个团体中保持团结的最高数字。只要一个团体一超过150这个数字,这个团体中的人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思想和行为就很难统一,就会拉帮结派。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大公司越是感觉人际关系乱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150人呢?是跟人的脑容量处理有关系的,因为在150个团队的交往中,你不仅要知道自己个另外的149人之间的关系,还要知道另外的149人 两两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么大的处理能量是人类处理的极限,为了更容易处理,所以我们下意识的有了分化,即将关系处理变的更简单。
这些流行中的关键因素让我们对流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理论的层次,通过影响不同的因素,每个人都可以制造流行!

Monday, November 27, 2006

今天这一课:品格


今天这一课:品格
⊙ 龙应台

今天,是一个光荣的日子。将来的历史会写到,在二○○六年六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台湾人行使罢免权,督促一个总统下台。

不论今天的罢免结果如何,台湾人民又在华文世界的民主进程和宪政史上,竖立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

表面上,台湾一片动荡;人们每天看见、听见,被铺天盖地包围的,是电子媒体的夸张和耸动、街头巷尾的挑衅和喧嚣、丑闻弊案的揭发或遮盖、领导人物的尊严扫 地、意见菁英的各说各话。民主似乎堕落成只剩下政治操作的尔虞我诈;价值的混淆,是非的颠倒,社会互信的严重腐蚀,使人开始怀疑,这一切是否值得。

但是,你不能不看见,在这喧嚣混乱的同时,人民在集体补课,补修在威权时代里不准你修的公民课。

每一件贪腐弊案的揭露,都使政府的权力运作增加一分透明。每一篇对金融勾结的报导,都使人民对公共政策多一份警惕。每一次政治人物的演出,都使人民更熟悉 他的伎俩,看穿他的破绽,认清他的品质。不要小看了台湾人民,台湾人民在弊案中累积他对权力本质的认识,在喧嚣中磨利他对政治人物的判断,在纷纭中加深他 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在混淆中培养他对真伪价值的辨识。

他挣脱了权威的束缚,实践过选举,实验过公投,现在,他再跨出一步,敢于尝试罢免。罢免可以不成功,但是人民已经给政治人物一个清清楚楚的警告:我可以选你,就可以罢免你。

世界上没有人能否认:台湾有的,是整个华人世界里政治敏感度、成熟度、自主性最高的公民群体。

补课的代价可能很高,可是成熟的过程没有不痛苦的;今天,我以身为台湾公民为荣。

足球不只是足球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负担。昨天,收到一封电邮,作者是一个十七岁的德国少年:

「麦茵河中央搭起一个大得不能再大的电视银幕,两边都可以看到球赛现场转播。河两岸挤满了人,新闻说,起码有三十万人聚到河边来,隔着中间的河水,两岸对看。

「马路上、河岸边、广场上、酒馆里,挤满了人,各色人种……最奇怪的是,每个人都在微笑,都在拥抱,都在唱歌。我从来没见过德国人对彼此那么友善,对陌生人那么热情,我从来没见过德国人那么喜悦,那么开怀。

「我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德国国旗同时出现──几千几万幅国旗在人们的手里挥舞飘动。我从来没见过德国人那么以自己的国家『自豪』,其实,我从来没见过德国 人以自己的国家『自豪』过──这真是第一次。大家在挥舞国旗为德国队加油的时候,好像纳粹的阴影真的消失了,好像人们突然发现──我们是德国人,是一体 的。

「我这才发现,这次主办足球世界杯,对德国人的『认同』是多么、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我很吃惊。」

这个十七岁的德国青年以一种最天真的方式认识了政治领袖们非常明白的一种规则:成功地主办国际体育竞赛可以给国民带来自豪感以及向心力。在全世界的注目之 下,把盛会办得风光,人民会以他所属的国家为荣;国际竞技所带来的「同舟共济」和「同仇敌慨」的情感,又能加深人民的国家认同和社会凝聚。每一个有能力的 国家都卯足了劲在竞争重大国际竞技或博览的主办权,除了经济考虑之外,这「凝聚认同」、给国人光荣感的政治考虑,是一个核心因素。

元首不只是经理

一个国家的元首,在我的理解,有四个核心的责任:

第一,不管国家处境多么艰困,他要有能耐使人民以自己的国家为荣,使国民有一种健康的自豪感。

第二,不管在野势力如何强悍,他要有能耐凝聚人民的认同感,对国家认同,对社会认同,尤其是对彼此认同。

第三,他要有能耐提得出国家的长远愿景。人民认同这个愿景,心甘情愿为这个愿景共同努力。

第四,他不必是圣人,但他必须有一定的道德高度,去对外代表全体人民,对内象征社会的价值共识。小学生在写「我的志愿」时,还可能以他为人生立志的效法对象。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带领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的这位元首,是的,他近乎灾难性地不及格。

当他在空中做外交「迷航」的时候,当他让霸气的美国政府直接或间接羞辱他的时候,台湾人没有自豪感可言,只有沉默的屈辱。当他用充满暴力暗示和诱引冲突的 语言对人民说,「我愿意牺牲,扣扳机吧」的时候,台湾的社会是被精心设计地撕开割裂,而不是和解和凝聚。当他对一件又一件的弊案无法澄清,前后矛盾,而同 时又拒绝反省的时候,他不是一个道德典范,他是一个典范的颠覆与嘲弄。

至于可憧憬的愿景──谁说得出什么是台湾的愿景?这个社会,已经有好几年,没有人在谈愿景了。举国的力气,投掷在对一个人的争执上。一个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枢纽,变成问题的来源。

我们赋予元首的任务,是让他以超出我们的道德力量去做教育孩子的人格典范。是让他以高于我们的眼光,为我们找到方向,指出梦想之所在。是让他以远比我们开阔的胸襟去把那撕裂的,缝合;使那怨恨的,回头;将那敌对的,和解;把那剑拔弩张的,春风化雨。

他回报我们的,却正好是一切的反面。

这个是非,在我眼中,是分明的。元首不是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只需谈执行绩效和法律责任。对于元首,法律责任只是最低要求、最末端的一件事;他第一要担起的是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都不是依靠法律条文来规范的。

规范政治和道德责任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体文明和教养。

谁教过他「品格」?

当一个元首成为「千夫所指」时,一个深层问题必须追究的是,这样的元首和他的裙带集团,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他们的家庭和小学教育,有没有教过他们,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诚实是第一原则?他们的中学教育,有没有教过他们,公和私的界线要严格分明,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元首的大学法律系教育,有没有教过他:最大的权力必须以最大的谦卑来承担?有没有教过他韩愈在一千两百年前说过的话:「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没有 教过他萨穆尔.斯迈尔斯在一百三十年前说过的话:「一个伟大的国家领袖在他身后留给国家的财富是,一个毫无瑕疵的生活楷模,是所有后人在形成自己品格时仿 效的榜样」?

他所一路成长的社会环境──父母、长辈、老师、小区、媒体、整个教育系统,有没有给过他一种熏陶,一种教训,告诉他:没有品格,权力可能就是灾难?

培养了他的政党,在台湾民主进程上曾经做过伟大贡献的这个党,有没有认识到,人民当初是因为对这个政党的品格有所信任才将权力交给了它,而将来人民还迫切地需要它,重建清新的品格力量,去监督和对抗下一轮可能腐败的新的执政者?

今天拚命为他辩护的人,是为了什么而为他辩护?品格和道德,在民主政治里,究竟还算不算数?今天反对他的人,又是为了什么而反对?是真正原则的坚持,还是党派权力的便宜计算?

如果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政党,从来就不曾把品格和教养看做教育的关键内容,如果我们的政府,从来就没把公民素养看做国家的教育大计,如果有了民主制 度,但是制度里的人民本身是一个对于品格根本不在乎的群体,那么选出一个无能、无识又严重缺乏耻感的总统,我们为什么惊异呢?

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是社会的整体文明与教养的产物。检讨他、批判他的同时,这个社会本身的公民教育和品格培养,恐怕更值得我们深深、深深地思索。

一点也不差

所以,罢免通过不通过,哪里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呢?罢免的真正历史意义其实在于,透过罢免的提出,台湾人民用无比清晰的声音做出宣示:民主不是民粹,自由不 是放任,容忍不是抛弃原则,人民长大,不代表不需要典范。透过罢免的提出,人民在考验自己对大是大非有多少坚持,对社会进步的力量有多少信心,对不该忍受 的行为他如何决断,对值得奋斗的目标他如何执着。

一课一课地上,一关一关地过;一路走来,台湾人,你一点也不差。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要么嫁给表兄,要么嫁给可兰经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风俗真是千差万别,拿结婚这事来说我觉得“巴基斯坦”的风俗就挺逗的。
他们结婚的习俗和中国古代时差不多,依然保存着父母包办婚姻的传统。因为婚后女孩需要很多的时间同公婆生活在一起,所以儿子不能挑媳妇,全听父母的。重男轻女,女孩想挑丈夫更是没门儿。像“比武招亲”、“抛绣球”那事儿更是甭想。
“巴基斯坦”属于伊斯兰教,所以坚决不与外教通婚,甚至禁忌与外族通婚。青年男女基本是同宗同族的家庭内部消化,比如堂兄娶堂妹、表兄娶表妹。结婚提前一 年订婚,订婚后俩人从此就再也不许见面了。其实见面不见面都差不多,为什么啊?因为巴基斯坦女孩为了保持纯洁出门从头包到脚,只留两个眼睛。您说,这见面 不见面其实都差不多,顶多就是看两双眼睛呗。
说起包头,女人一生当中如果抛头露面一般都是需要包头的,只有在结婚那天才可以露出整个脸、胳膊和部分背来给别人看。而且还要在鼻子上挂上大大的漂亮的鼻环,在手臂上画上漂亮的“希娜”(纹饰彩绘)。
话说回来了,如果恰巧这族里没合适的男人了,多出来一女孩怎么办呢?有办法!如果一个女子怎么也嫁不出去,那就只有跟书结婚了,是真的,要跟《可兰经》结婚!而且不能改嫁。
这样的婚礼很简单,女子梳洗后穿上新娘的衣服。父亲或者族长告诉她“今天你与《可兰经》结婚,你要保持贞洁”,就这么着这女人的一辈子就完了。
巴基斯坦现在还实行一夫多妻制度,哪个男子要想离婚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他只要朝着妻子的方向扔三块土或三个石子就可以了,每次扔之前还要喊“我已经把你休 了”。更可悲的是,这样的仪式即使是妻子不在场或者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照样也可以进行。只要把扔的东西扔到丈人或者小舅子的怀里就可以了。同时还需要两人 在场作证,离婚便此生效。
所以,每天屁颠屁颠的小姑娘们,为生在这个地方你偷着乐去吧。不然要是生错在巴基斯坦,你要么嫁给你的表兄,要么嫁给经书。

Saturday, November 11, 2006

什么是“装B”



  1.自己不是B,偏说自己是B的
   A 知道自己床上功夫没有那么厉害,或者没有那么漂亮的,却说自己很厉害很漂亮,是典型的“吹牛型”装B。
   C 不知道自己不漂亮,却觉得很漂亮,也到处跟人说自己漂亮。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型”装B
  
  2.自己是B,偏说自己不是B的
   A 明明自己很下贱,却说自己很纯洁、无奈。这是“小姐骗人型”装B。它的同义词是当小姐还立牌坊
   C 再或者明明自己有钱,朋友借时说没有,都是典型的“不仗义骗人型”装B。像《新街口》里的板儿带
  
  3.自己是B,还强调自己是B的
  举例,像什么雅阁女郎那样,有点小钱但没什么素质,精神追求的,还去显备的就是典型的狂妄“炫耀型”装B
  
  4.自己不时强调自己不时B也可以装B,情况和3差不多
  
  装B与不装B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装的人主观上是否真诚、真实
  
  后记:
  为什么1、2项里只有A和C啊,B哪去了?
  不知道!
  就像现在很多飞机的经济仓已经没有B座位一样
  不是有人在让C装B,就是有人不想装B

Saturday, November 04, 2006

你可能不知道的“犹太人”


1.犹太人同样拥有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犹太人创立的“犹太教”直接影响或是衍生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诞生。

2.《圣经》中记录了大量的犹太历史。其中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的宗祖,当他带领族人迁徙过幼发拉底河的时候,他们被当地人称做希伯来人。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上帝指引的迦南之地——“流奶和蜜的地方”。

3.亚伯拉罕的儿子叫以撒,以撒的儿子叫雅各,都是希伯来人的族长。因为雅各与天使摔跤获胜,所以雅各被称为“以色列”,雅各的族人后人自然就被称为以色列人,就像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4.犹太人曾经迁移至埃及将近500年,是摩西带领他们穿越红海,摆脱了埃及的奴役。为了纪念成功出逃,每年都会遵守逾越节的礼仪。

5. 摩西十戒的思想到现在看来仍然十分先进,他所反应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人类道德、社会规范甚至原始的民主进程。
6.摩西十戒的要义是:
不可信仰上帝之外的神;
不可侍奉上帝之外的神;
不可假以上帝的名义;
第七日为安息日;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陷害他人;
不可贪图别人的起女和财务
7.为人们所熟知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是犹太国的第二代国王,他即扫罗成功建立了统一的犹太王国之后,使政权巩固,国家兴盛富强。
8.很有名的所罗门是大卫的儿子,第三代犹太国王,他使王国更加稳固,在耶路撒冷建造了圣殿。圣殿一直是犹太人心目种最具宗教信仰的一种象征,是精神支柱,是2000多年以来每个犹太人都心驰神往想去朝拜的宗教中心。
9.所罗门死后犹太国一分为二,也有了南北两国。南北两国先后被巴比伦、希腊等其他民族瓦解覆灭、圣殿被毁坏。最后罗马侵占巴勒斯坦,犹太人被驱逐,开始 向世界各个地方流散,也包括中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后,但在后来的2000年间,犹太人一直保有回乡重建家园的观念和信念,从未改变!
10.耶稣是犹太人,是大卫的后代。由犹太教演化出来的基督教徒却非常排斥犹太人!并且非常反感信仰细节以及生活习惯的诧异。但是中国的佛教、禅宗从来不排斥密宗等其他佛教的支派。
11.犹太人不同外族通婚,不吃外族人做的饭菜。由于流散他们只从商赚钱,携带钱币更利于随时迁移。犹太人很骄傲,因为《创世纪》记述他们是上帝从万民种拣选出来的唯一的一个特别的民族,是与上帝订立契约的特殊民族。
12.犹太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记书立传的民族之一,但是不同于中国人的记录历史,他们的书是以先知形式的经书存在的。其中很多重要的经书都是每个犹太人从小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的。
13.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欧洲法西斯国家总共杀害了600多万犹太人,占欧洲犹太人总数的2/3还多!
14.1948年5月14日,在英美的支持下,犹太人终于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独立的以色列国家。2000多年的复国梦、回乡梦终于得以实现。建国后向全世界的犹太人宣布,除了从事反犹太人活动或构成公共威胁的人之外,所有的犹太人只要一进入以色列国境便自动获得公民权。
15.以色列建国后境内除了犹太人之外还居住着阿拉伯人,包括加沙、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等等地方,2000多年以来两个民族都是以混居的方式居住。这么 多年下来已经说不清民族的原住性。以色列一再扩充领土,多次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产生冲突,造成中东军事战争不断。使原本就以军事战略和经济战略都非常重要 的中东成为世界政治势力的聚焦点。

Wednesday, October 11, 2006

你可能不了解的清朝或清朝人

一个清朝人眼中的封建制度
--150年间我们进步了多少,落后了多少
--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
今天,2006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95周年,在大陆任何主流媒体上都没有看到相关报道。
今天,2006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95周年,台湾在双十纪念的庆典现场,150万台湾民众(全台将近2300万人口,其中将近300大部分时间往来生活于大陆),为了反腐败、反对执政党的执政路线而走上街头过着他们的民主生活。
历史的镜头拉回到117年前,1889年在法国“索邦大学”的阶梯教室,罗曼.罗兰用 这样的话语记述了一个清朝的驻外参赞--陈季同的演讲。“他身着紫袍,高雅地端坐椅上,年轻饱满的面庞充溢着幸福……他的演讲妙趣横生,非常之法国化,却 更具有中国味。这是一个高等人和高级种族在讲演。透过那些微笑和恭维,我感受到的却是一颗轻蔑之心:他自觉高于我们……着迷的听众,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蛊 惑,报之以疯狂的掌声……”
(以下所有言论摘自陈季同1890年发表于法国媒体的文章,05年由李华川翻译并结集成《吾国》出版发行)
把特写定格到陈季同神采飞扬的脸上,让我们聆听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演讲,他给世界描述的是这样的一个中国:“在我国,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党派问题从不介入其中。统治我们的皇帝本人光荣的被尊为万民之父,是四亿人民的家长……天子具有任何人都无法比你的品德……”
“中国是个大家庭,又有无数个小家庭组成。家长对其成员拥有绝对的权利,代表所有孩子、配偶极其后代……集体中的一人犯罪,整个家庭都要受罚,甚至邻里和地方官也会受到牵连。乍一看好像措施过于眼里、残暴甚至野蛮。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很快就会改变这一肤浅的印象。实际上,连坐的结果并不是殃及无辜,相反它符合立法者的初衷:通过强迫全体人民相互监督而减少犯罪……”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最不幸的莫过于不能传宗接代,因为那样其祖宗和他本人就没有人祭祀了。……由于每个家庭都能代代相传,所以中国不需要养老院这些慈善组织。这些组织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因为我们不需要他。……”
年轻人的结合由父母来选择,这样没有什么不好。因为父母的人生阅历使他们完全有 能力为子女选择未来的伴侣……谁会比自己的父母更了解孩子呢?哪一位父亲、目前不希望自己生的孩子幸福呢!……人只能真正的爱一次,那为什么不去爱由父母 挑选的他或她呢?……我们的爱人相识的时间要比西方晚几个月,但晚一点比没有爱人好,……独身是一种罪过,在中,任何人都由结婚的义务。……在结婚之前男 女不用见面,因为我们相信父母……此类的爱,一切都出人意料,充满迷人的意外……”
“如果男青年不幸在幸福来临之前去世,年轻的女子也会像未婚夫活着一样为她举行婚礼……难道这种行为不是很英勇嘛?难道这不是爱情嘛?……通过这种真正英雄的行径,她履行了两种社会责任:一是保持了对未婚夫的忠诚,二是代替他尽了孝道。人们会从家族中给他过继一个儿子……她能获得地位和尊敬……我们国家将给她的门前竖立石制的"凯旋门",以昭示后人。……”
……
镜头随着历史前进到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同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强学会,开始推动维新变法。而在10年前,日本已经完成了“明治维新”。
几乎同年,1894、1895年,孙中山分别在檀香山和香港成立“兴中会”——誓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发动"武昌起义"。隔日,起义军队占领总督府,首义成功,随后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年底全国筹备成立中央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是为“辛亥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要科学、要民主、要国家富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其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1931年918
1937年卢沟桥
1945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遗居台湾
1966年-1976年,中国大陆将近10年文化大革命。大陆闭关锁国,经济停滞、文化断层、文物毁坏、右派知识分子与革命前辈迫害监禁人数不可也没有统计、全民素质倒退……
1949年5月20日-1987年6月7日台湾、金门、马祖等区进入戒严时期。这个时期内,尤其是在50年代,全岛没有新闻、言论的自由,更无民主可言,被成为“白色恐怖”时期。在这个时期,国民党枪杀、监禁共产党、左翼知识分子甚至是无辜的受害者将近14万人,政治案件6、7万件……
198g年G月4日,部分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广场高呼“要民主,反腐败”
同年,莫斯科的红场万人高呼“自由、自由、自由”
同年,柏林墙被推倒,德国实现统一
……
今天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大部分民族都在朝着和平发展、民主、自由、合作的方向迈进!
回过头来看看陈季同的演讲,你是否觉得可笑?可如今生活在这里的我们,又何尝不是陈季同?
这100多年间,有多少民族,多少的人为了争取“富强、民主、自由”而奋斗!而我们呢?
全然没有任何进步的诉求,连辛亥革命都没人记得了

有人绑架并强奸了“晚报”

今天从BTV的“特别关注”节目里看到这样一则消息,说是最近有人发现晚报非常不道德,竟是投放一些壮阳、治疗肾虚的 广告,而且词语淫秽不堪入目。这样不仅影响媒体的形象,对未成年人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结果读者打电话到报社予以舆论的谴责,而报社被说的一头雾水莫名所 以,说根本没有这样的投放。后来电视台的记者暗访才知道,晚报里所夹带广告竟是有专门的组织,专门雇人在报纸被销往报摊之前夹进去的。
真牛B!发明这种广告的人真牛B!作为一个市场营销从业者,排去道德的因素,我绝对向您致敬!简直是天才的发明和创意。
为夹带广告的排版风格和晚报的很相似,冷不丁还以为新闻呢。夹在晚报里,即利用了晚报的品牌信任度(能和晚报合作的,总还不至于太差吧),又利用了晚报的发行渠道,而且广告的内容躲过了工商的监管,这种操作还物美价廉,可谓一举多得。
顺便从网上搜一下,原来“特别关注”并不是第一个爆料者,早在3月和8月就有媒体进行了报道。
7月份,人民网还专门就此事做了专题
因为好奇,所以就有冲动算个数学问题。一期普通版面、非周末整版黑白的折后价格在10万出头的样子。(查看北晚06年刊价)北晚号称日发行量80万份,据说最高记录是120万份。而我则更相信日均不到40万份的量,法晚则不到20万份的量。以这么大量的发行,整版10万左右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值的了。
再看绑架夹页的成本。一般夹带的广告为55-69g的滚筒正度新闻纸,大概估计单张双面印刷成本在9毛的样子。以夹带10万份计算,也才9万多块钱。人工 夹带成本是每份4分钱,估计在加上抽头等等一切,每夹带10万份需要12、3万的样子。相当于做了10万份的4个黑白整版的广告,当然也可以印成彩色的。 怎么算都还是划算。
(被绑架的报纸正在被流水线式的强奸)
纵观都市的小广告,从天桥的喷漆、贴小纸条,到卡娃往你手里塞,往汽车自行车里投,到小名片往门缝里塞,再到今天的劫持晚报,可谓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色。
这样的广告方式,让人联想到异曲同工的流氓软件。同样的手段卑劣,同样的道德败坏,相似程度如此之高,还真不知道是不是线上影响了线下。

Saturday, October 07, 2006

大闸蟹美食录

九月圆脐十月尖,持蟹赏菊菊花天”,从小生活在北方的人实在是很难了解秋天吃大闸蟹的爽。南方自古有“西风响,蟹脚痒”,“菊花黄,蟹肉壮”的俗语。每到金秋季节,当菊花开的时候也就是大闸蟹上市的时候了。蟹是比较寒的水产,所以吃蟹的时候都要蘸姜汁和黄酒,所以自古以来很多雅人便把“螃蟹”与“黄酒”、“菊花”联系在一起。

所有的水产之中最要属螃蟹好吃,而所有的螃蟹之中最属湖蟹好吃,所有的湖蟹之中则最属苏州阳澄湖的大闸蟹好吃。也不是阳澄湖所有的地方的蟹都好,只有阳澄湖某个水域的蟹是道地的。所以可想而知,阳澄湖大闸蟹是多么的珍贵。当然市面上卖的大多属于欺世盗名的冒牌。
吃螃蟹要看季节,公母亦有区别,公九母十。当西风吹起的时候,母蟹就熟了,那时的母蟹膏肥的简直让人忘乎所以。
这次趁十一来上海,正好赶上吃公蟹,让朋友从虹桥买了20几只,每只才16元钱,真是便宜死了。之前吃蟹都不讲究,即浪费又不卫生,这次才知道地道省力的吃法。
上海吃螃蟹最有名的地方是“王寳和”,就在人民广场我住的地方附近。以前愣是不知道那里是干吗的,只知道挨着京剧演出的逸夫舞台。


王寳和号称“蟹大王,酒祖宗”,名号很大,始创于乾隆九年,全部原料都来自苏州。不过时至今日已经和南京夫子庙门前的“晚晴楼”、天津山东路的“狗不理”、北京的“东来顺”一样,成了名号好但是名实不复、价格又贵的离谱的店了。
吃螃蟹很麻烦,因此有了专门的工具,俗称“蟹八件”。南京东路步行街的“张小泉”有卖。北方人都知道“王麻子”,不知道张小泉,其实都差不多了。精制不锈钢的现代蟹八件在张小泉要卖305元一套,产自苏州的“祥林”,觉得不值得,没买。

现代的蟹八件已经逐渐演化,由八而六,由六而二了。实际上都不用,普通吃蟹只要一把剪子、一只筷子就足够了。

来看看我吃蟹的过程吧,很爽的。螃蟹属于寒物,所以吃螃蟹的时候切记用姜汁,最好喝黄酒然后喝姜汤,免得身体不好的人受寒。

煮前的螃蟹

煮熟的螃蟹,用一瓶半啤酒煮的,更加香嫩。

剪子和筷子是必须的

开吃了

先把所有蟹脚剪断

用筷子把蟹肉从蟹脚中顶出来

雄蟹的黄现在也很多,把蟹壳扒开,把腮和中间的一块白色的去掉,因为这两个东西都很寒

黄酒有很多,现在南方比较喜欢喝“和酒”。不过我还是喜欢“古越龙山”,这次买了“女儿红”。

啤酒也是很爽的,很凑巧买到了“台啤

开吃吧,爽的嘞

吃完了,看多干净,只省下点点蟹壳。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寻找“木棉袈裟”的下落


木棉袈裟是佛教的顶级法宝,是代代相传的信物,是唯一能够领会佛旨的单脉相传的衣钵。其神话意义不次于基督教中的圣杯。
最初,释迦牟尼在将要圆寂之前召集众弟子,大家以为他要说法,都在静心等待聆听。佛祖却不言,只用手指拿起来了一朵花。所有弟子都不知所以,只有佛祖身旁 的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佛祖觉得所有人中,只有大迦叶领会了佛法,于是就在涅磐前将般若波罗密心法和衣钵——木棉袈裟和饭钵单独偷偷传给了迦叶。(迦叶是最 早跟佛祖学佛的弟子之一,原是异教徒。年龄很长,曾经有教众500)
这也是非常有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
迦叶死前,将衣钵传与了阿难,即释迦的堂弟。迦叶和阿难都是常伴佛祖左右的定级大弟子。因为在释迦牟尼之前佛教已有六佛,所以释迦牟尼自称第七代佛,迦叶为八代……如此相续传到了第28代菩提达摩。
达摩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达摩老祖,他于梁朝时来到中国传教,是东土“禅宗”的开创者,少林的开山鼻祖,佛教的单脉正宗。当然,达摩不是第一个来中国传教的,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比较公认的年代早在东晋。
达摩在中国传教,也把佛教的法宝——释迦的衣钵——木棉袈裟留在了中国,以作为佛法的信物。达摩把衣钵传给了北齐惠可、而后传给唐僧璨、传给唐道信、唐弘忍,由黄梅弘忍传至破为争议的六祖惠能。
自惠能之后,木棉袈裟便由此发生了很多传奇故事。以至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袈裟的归处。也从惠能开始,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分出了很多支派,但也再没有传衣钵的事情了。
最近读到敦煌本的《六祖坛经》,里面提到了很多木棉袈裟的蛛丝马迹。现将其摘录翻译并分析如下。
黄梅五祖弘忍传衣钵给惠能时曾经说“衣为法信,法是衣宗。从上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传于衣。衣是西国师子尊者相传,令佛法不断。法是如来甚深般若,知般若空寂无住,即而了法身……”(这里非常有意思,当时惠能还没有剔发受戒。看来佛教也是不拘一格用人的)
书中又描绘袈裟——然此传法袈裟,是中天布,梵云婆罗那,唐言第一好布。是木棉花做,时人布识,谬云丝布。
五祖传衣之后,让六祖惠能赶快回岭南,并亲自送他过江。
惠能走后,就有很多人追了上来。追的最快的就是一个姓陈的将军,后出家随弘忍,法号惠明。这个惠明禅师,俗名陈将军的追上惠能之后,惠能就把袈裟给了这个惠明。惠明却不要袈裟,只要听弘忍传给惠能的心法。惠能将心法告诉惠明后,惠明让惠能继续南逃。自己一个人守在那里。
第二天,后面寺里有数百人赶到这里。惠明对那些人说,他一路走来这里并没有见到惠能。向从南面来的人打听也没有见到,估计惠能还没到这里呢。于是那些人就返回去向北追。
惠明虽然得到了心法,但当时没法领悟,后来隐到庐山峰顶寺三年才参悟。
后来,惠能逃到了广州制旨寺。主持印宗法师和三个僧人在房间论涅磐经。因惠能在隔壁搭腔“不是旗在动,也不是风在动,是心在动”。印宗惊奇,散走他人,叫惠能过来。问是不是传五祖衣钵的南来之人,惠能说是。印宗请求见袈裟,惠能拿出来给他看。印宗当时顶礼膜拜,第二天召集了其他附近几个比较有名的寺里的主持,帮惠能进行了剃度受戒。
后归韶州曲县南五十里曹溪宝林寺。韶州就是今天的广东韶关。
神龙元年,即武则天刚刚还国于李显时,在新州(广东新兴县)为惠能建造了国恩寺。先天元年,那时已经时玄宗李龙基的时候。惠能让他的徒弟为他在国恩寺造塔,说他在第二年的八月即将圆寂。
在第二年七月的时候,塔造完,惠能召唤门人告别。所有人都哭泣,只有十几岁的小和尚神会不悲不泣。
当时有个叫法海的弟子就问惠能“师父去后,衣钵要传给谁啊?”
惠能说:“我在韶关大梵寺说法,一直到现在所抄录流通,此部经叫做“法宝坛经”,你们要守护此法宝,要辗转流通互相抄录传授,来广度一切的众生。你若依照 这个方法去修行,这就是正法。你们现都明白我所给你们说的法,所以不须传这衣了。因为衣是表信的,而你们这些人都是信根淳熟,对我决定没有怀疑,所以都能 担当如来的家业来教化众生。可是话又说回来,根据先代祖师菩提达摩大师,他传授偈颂的意思,说这衣从我开始就不该传了。”
达摩的传衣偈是“吾本来东土,说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意思是“我本来到中国,是为传佛的正法,而救度一切众生的迷情。我这一花将来会开五叶——即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五位祖师,到时候就不须传此衣,只要传法即可。”
当初五祖对六祖也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由此可见木棉袈裟传到惠能处之后就没有再往下传。那袈裟保存在哪里了呢?
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惠能圆寂。后曹溪门人把六祖的法身请回曹溪供养,用铁鐷封头颈,胶漆封全身。放在神龛里。有一年一个贼来偷六祖的头,僧人们听到铛铛的砍铁的声音,出来的时候贼已经跑了。
惠能圆寂后,僧众们请大弟子行滔看守法衣木棉袈裟。
乾元元年(安史之乱的那年),皇帝曾经命令行滔带着袈裟到上都。行滔托词病老,让惠象和家人永和随刘楚江送袈裟到上都。后来行滔就去世了。赐永和在寺内出嫁,改寺号为国宁寺。
惠象和尚到上都送木棉袈裟,应该是住在总持寺。后来上表皇帝,年老欲归。皇帝准归。
后来,宝应元皇帝把袈裟送还给了曹溪。总共在总持寺放置了7年。
送来后放置在哪里呢?《坛经》书上好像还未曾提到。只是说六祖灭度之后,曾经亮度有人将袈裟偷走。但是不多一会,自己又送回来了,怎么贼想偷走但就是偷不去。
那到底袈裟后来传到哪里去了啊?!
05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也曾经拍摄过一部记录片内江《寻找木棉袈裟》,里面支离破碎的提到了很多关于袈裟下落的传说。但毕竟学术性不强,可信者不多。
------------------------------------------
把片中的介绍文字记录如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9曰 16:54 来源:CCTV.com
  编导:张 飏 摄像:杜建滨

  这里曾是古代蜀国与巴国的交通要道,从隋朝以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这里一直是资州府所在地。内江市资中县文化积淀深厚,佛教遗风昌盛。但是,最让人称奇的是,资中与佛教的圣物木棉袈裟竟有着神秘的联系。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曾风靡大江南北一部电影—《木棉袈裟》。电影讲述的是,少林寺众僧舍命保护镇寺之宝“木棉袈裟”的故事。这部电影让全世界更多的人知道了禅宗的神秘信物木棉袈裟。

  木棉袈裟究竟是什么样的宝物,会让僧人们如此舍命保护呢?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件神秘的木棉袈裟吗?如果有,它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呢?

  他叫铁波乐,是四川省内江市的一位文化干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惊奇地发现,在他的家乡资中县的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木棉袈裟的传说。

  金和尚到了宁国寺以后,把他的宝衣就埋在了塔底下。说有一个蟒蛇把木棉袈裟守着。木棉袈裟可以刀枪不入,避水火,听说就藏在石塔里面。难道,那件充满传奇色彩的木棉袈裟与资中真的有着某种联系吗?

  在资中县城东约五里地,有一处唐代的佛教石刻遗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尊释迦牟尼拈花微笑像.据说这是目前在中国石窟造像中发现的惟一一座拈花微 笑佛的造像。这座造像表现的正是禅宗起源的故事: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说法,可是他升座后却一句话都不讲,只是手里拿着一枝菠萝花示众,在座的许多 弟子都很疑惑。惟独迦叶突然破颜微笑起来。在这拈花微笑心心交会之间,释迦牟尼佛就把正法眼藏传给了迦叶,同时把自己所搭金缕袈裟给了迦叶。这件袈裟就是 为后代佛门弟子顶礼膜拜的禅宗信衣——木棉袈裟。

  木棉袈裟传到菩提达摩,已经是第28代了。在南北朝的时候,达摩尊师之命来到了中国。他先到南方同梁武帝相见,因机缘不合,于是渡江北上,来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

  达摩到少林寺后终曰面壁坐禅,九年如一曰。有一位叫神光的僧人为向达摩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有一天天降大雪,神光站在雪中,积雪都掩过了膝盖。后来,达磨收他为徒,赐名慧可,并将木棉袈裟作为传法的凭证赐给了他。

  禅宗从少林寺传法授衣开始,因此,少林寺一直被尊为禅宗祖庭。

  这是位于内江市中心的圣水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禅院,号称“川中第一禅林”。圣水寺历来广结善缘,香客盈殿。

  释智海是圣水寺现任住持,作为中国佛学院毕业的研究生,他对木棉袈裟的传承关系很有研究。

  据史书记载,木棉袈裟再传于僧粲,四传于道信,五传于弘忍。五祖弘忍将木棉袈裟传给了慧能。

  六祖慧能的求法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一直为佛门弟子津津乐道。

  采访:释智海 圣水寺住持 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

  见面之后,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公案。黄梅五祖就问,你来干什么?我来做佛。他说你是哪里人?我说岭南人。你是岭南人又是猲獠,猲獠是没有文化的,不识字 的,大字不识几个的,那么这个能成佛吗?六祖慧能就说了,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有南北之分吗?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悟性的话,所以说五祖非常赏识他,就把他遣在 作坊里面舂米,锻炼他。

  有一天,五祖弘忍宣称要传衣法,他令门人各写一个偈语,供他挑选。上座弟子神秀写了这样一个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说,你的见解只到门前,还没有进到门内。舂米的行者慧能,不识文字,就请人代写一个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此“空无一物”,空的彻底,正好符合佛的宗旨。

  采访:释智海 圣水寺住持 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

  五祖非常赏识夜半三更,就去看他,你舂米舂熟了没有呢?六祖慧能就说,我的米早就舂熟了,就等老师来检验了。黄梅五祖悄悄的背转身就走了。临走的时候背着身,后面伸了三个指头暗示,慧能也是比较有悟性的人,夜半三更就进入黄梅五祖的寝室里面。

  当晚三更,慧能应约来到五祖的禅室,五祖便秘密给他讲授了《金刚经》,并将木棉袈裟传授给了他。弘忍说,自古传法,命若悬丝,传衣已成争端,你如果在这里就会有人来谋害你。慧能谢过师傅,连夜起程返回广东原籍。

  接连三天,五祖再不上殿说法了,座下的弟子都很疑惑。五祖说,我的法已经南去了。众人一打量,人群中没有了慧能。

  木棉袈裟竟然传给了一个不识字的行者,神秀立即派人追赶,要夺回木棉袈裟。

  采访:释智海 圣水寺住持 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

  要追上的时候,六祖慧能把袈裟放在路边,自己隐没在草丛之中.慧明去拿这个袈裟,但奇怪这个袈裟拿不动,他才醒悟,这个禅宗的信衣天龙八部护持,不是 人的这种凡力所能夺取的。所以说他就说我不是为袈裟而来,我是为佛法而来。慧能才出来,与慧明相见。三言两语之下令慧明大悟:不识善,不识恶,哪一个是明 上座的本来面目呢?这个将军也素具善根,言下他就大悟。从此以后这个袈裟也就随着慧能到岭南,一度藏在山林当中,十年没有出来。十年之后慧能才开坛说法。

  在六代衣钵之争中落败的神秀,一直在北方传授“渐教”,影响很大。武则天执政后,将神秀迎入皇宫,尊为国师。一天,她要请国内十位高僧到京城供养,神秀推荐了慧能,想借武则天之手要回木棉袈裟。慧能担心北上凶多吉少,所以一直称病不去。

  采访:释智海 圣水寺住持 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

  请到六祖的时候,六祖是三请不至。最后武则天佯装发怒,就是说如果人不来头也要来。六祖非常大无畏的一种精神,要头就给你嘛。这种时候,朝廷就吩咐把袈裟请回朝廷供养。

  慧能献出袈裟,也为自己解除了隐患。以后,慧能虽然不再传衣,但他的南宗禅法却得到发扬,并逐渐成为了中国禅宗的主流。

  从此以后,木棉袈裟的下落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上世纪初,敦煌的一个藏经洞被偶然打开,人们重新发现了木棉袈裟的蛛丝马迹。在一本《历代法宝记》的佛经中记载,武则天把木棉袈裟给了四川资州一位叫智诜的高僧。

  那么,木棉袈裟怎么会到智诜的手里呢?

  同期:释智海 圣水寺住持 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

  武则天请五祖座下的十大弟子来供养他们,当时资中的智诜就是其中的一位。把十大高僧请到内廷受供,武则天就请问佛法,就说各位高僧大德,还有七情六欲 没有?其他高僧大德都回答得非常玄妙,惟有智诜说了大实话,就说人生则有欲,我还有欲,武则天说这是一个实话大和尚。讲实话呀,敢说,颇符朕心,武则天龙 颜大悦,把袈裟赐予智诜。

  智诜意外地得到了木棉袈裟,他怕在京城树大招风,便以年迈思乡为由奏请回家,带着弟子悄悄地回到了四川。

  采访:铁波乐 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智诜禅师回到四川,就到了资州德纯寺,这个地方就是资州德纯寺,他把木棉袈裟就归藏到正殿里面。所以德纯寺就是木棉袈裟的最后归藏地。

  智诜在德纯寺前后住了 30多年,他著书立说,教化众生,开创了一个新的禅派——保唐禅派。

  那么, 智诜修禅的德纯寺又在哪里呢?

  从资中县城东行约五里地,有一个叫宁国寺的村子。据铁波乐的考证,这里就是唐代的那个德纯寺。

  据说,明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进入四川后,一把火将宁国寺给烧了,现在保留下来的这个庙是后来重建的。在大殿的梁柱上,还隐约能看见大明天顺七年的字样。

  村民康昌业告诉我们,在村子的周围,还散落着许多佛像。

  采访:铁波乐 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这尊石刻是个金刚,因为它穿的是铠甲,下面没有踏莲花。按照金刚的刻法,下面是魔鬼,虽然看不出(魔鬼),但是也没有莲花,从它雕塑的手法来看很圆润,我分析估计是后唐五代时期,或宋朝的作品,它就是这种形象。

  在资中的州府志中记载,宁国寺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代天顺年间。从这些资料判断,宁国寺就是唐朝时德纯寺。

  在今天的宁国寺村,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木棉袈裟的传说。

  采访:康昌业 资中县重龙镇宁国寺村村民

  木棉袈裟可以刀枪不入避水火,听说就藏在石塔里面。石塔听说就在这里,木棉袈裟就埋在这个石塔底下,我都是听传说的,那个石塔是什么时候?听说解放初期就没看到了,那个石塔有多高呢?听他们说有一人多高。

  传说有石塔有蟒蛇保护,没有人敢靠近。民国时期,一伙挖宝的人偷偷地到潜入宁国寺,想打开石塔,找到木棉袈裟。然而,到最后什么也没找到。

  那么,木棉袈裟又到那里去了?传说中的金和尚又是谁呢?

  公元730年的某一天,德纯寺山门外来了一位和尚,说是要拜见智诜禅师。这时,智诜早已经去世,寺庙的住持是他的弟子处寂。处寂称病不出。这位和尚就站在山门外“燃指为灯”,不愿离去。处寂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将他请进了寺内,收为徒弟,并为他取法名"无相"。

  这位执着的和尚是谁呢?他从哪里来?又为何而来呢?传说,这位和尚就是当时新罗国的三太子。

  采访:铁波乐 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三太子本来是新罗国圣德王金兴光的儿子,由于妹妹不愿意嫁人,削发为尼。所以他也感动了,削发为僧,在韩国竣南寺出家,取名金和尚。金和尚于开元十五 年到了长安,他找到唐玄宗说想见见木棉袈裟。唐玄宗说,木棉袈裟已经到西蜀去了,当时四川叫西蜀,所以他就一路翻山越岭到了资州这个地方。

  无相禅师在资中修行了十四年,在资中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金和尚”的传奇故事。

  这里是与宁国寺相邻的姜家湾村,村里人说,他们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来到这里的。在姜家湾村有一块稻田叫“踩金田”。

  一块普通的稻天为什么叫“踩金田”呢?相传金和尚常常要到山顶上去坐禅修行,有一次,他经过这里时,不小心将一本经书掉到了稻田里,那经书竟变成了一块金子。许多人想去打捞,却如水中捞月,怎么也捞不到。

  姜军成从老人那里听说,为了这块稻田,他们姜家还和宁国寺的和尚打过一场官司。

  采访:姜军成 资中县重龙镇姜家湾村民

  以前就是我听我们老人说,以前我们姜家从湖广填四川的时候,过去是插占,就是你用篾片插多宽你就种多宽。因为这个田比较大,宁国寺的和尚,他就看中了 这个田,看中了就说是他的,当然我们姜家人说是我们的,因为我们从湖广填四川就种这个田。他就告到县衙,然后这个县衙说,你说是你的,我说是我的,咱要讲 依据,和尚说我说是我的是有依据的,因为我有经书在里边,我来种的时候,我就把经书踩进去了。我们姜家是没有经书的,当然现在官司打起来,衙役来从田里把 经书抠起来,当然我们姜家就输了。

  在资中县,有一种很有名的腌菜--冬尖。它是以本地所产枇杷菜为原料,经独特的腌制工艺,陈年窖贮而成。据说,这种腌制方法与韩国泡菜十分接近。冬尖菜可用于炒肉、蒸肉、烧汤、做饺子馅儿等,鲜嫩可口,被称为"菜味精"。

  据说,清末的四川科举状元骆成骧,就曾将冬尖菜带到京城,分赠同僚,连老佛爷慈禧太后都闻到香味,叫李莲英来索讨。

  这是资中的一家冬尖菜加工企业。彭立前师傅说,冬尖菜最早是从庙里传出来的,是韩国的金和尚将泡菜技术带到资中形成的。

  无相禅师最终见到了木棉袈裟吗?听说在资中的一个叫御河沟的地方,还保留着无相禅师的修行洞,,在那里,是否会留下什么踪迹呢?

  从资中县城出发,我们去寻找金禅师修行的山洞。这是一条幽深的峡谷,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果然看到了一个山洞。

  这是一个天然的石洞,不同的是在洞壁上雕刻着许多佛像

  采访:铁波乐 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他前后待了十四年,现在的这些石刻佛像有唐代的,宋代的,但是以唐五代的石刻为多,你看这么多佛像在下面,水下面有十个地藏王菩萨,叫做十王龛。

  据说,无相禅师在这里修禅的时候,他食野果吃野菜,修头陀之行,有一次还差点被野兽吃掉。

  采访:铁波乐 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他来到这里第三年,处寂就派他的家人王方把他叫回德纯寺。说我将不久于人世,这件袈裟是则天皇后赐给诜和尚,诜和尚交给我,我现在交给你,觅好山住去,因此他就把这件袈裟带回这个洞里面珍藏。

  木棉袈裟是否传给了金和尚,他是否将木棉袈裟带回了这个山洞,今天已无从知道。以后,资中人在御河沟的山崖上雕刻了97龛摩崖造像,一千多座佛像,来纪念这位异国的和尚。

  2005年4月中旬,宁国寺村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这是一个由中韩佛教高僧和专家组成的考察团,他们是为寻找“保唐禅派”和无相禅师的踪迹而来。随着以后研究的深入,能否为我们揭开木棉袈裟的千古之谜呢?

关于保唐禅派

佛学界有句名言:“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尤不可不知蜀。”要了解四川佛教,须从禅宗始。禅宗是佛教传入后最具中国特色的流派。它始创于南北朝,创始人 是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传入四川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第一个开宗立派的传法者是资中德纯寺的智诜禅师。智诜俗姓周,资阳人, 13岁在丹山削发出家,后住持于资中宁国寺,住了 10余年,翻译《万佛经》。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643年),玄奘从天竺取经回国,他专程前往长安宏福寺,拜玄奘为师,研习《唯识论》。高宗显庆二年( 657年),又到湖北黄梅双峰山,拜禅宗的第五代宗师弘忍为师,为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 10余年后,他学禅有成,回到资州守国寺,弘扬佛法,化导众生。万岁通天二年( 697年),武则天迎请他进京,与弘忍的另外几个弟子神秀、玄约、老安、玄颐等一起,供奉于皇家道场。


武则天有一件达摩祖师带入中国的木棉袈裟,是从达摩的第六代传人慧能手中得到的。
一 天,她将几个高僧叫到一起,问道:“尔等出家之人,有无欲望?”神秀、慧安等 9个高僧都说无欲,唯有智诜回答有欲。武则天说:“出家之人,万念皆空,何得有欲?”智诜说:“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武则天认为他敢讲真话,便出人意 料地将木棉袈裟赐给了他。他怕在京城树大招风,又年迈思乡,便带着弟子处寂悄悄地回到资州,将木棉袈裟深藏于资中宁国寺。智诜在宁国寺前后住了 30多年,他的历史功绩是自立门户,丰富和发展了禅宗的理论体系。在智诜生活的时代,禅宗分为以惠能为首的南派和以神秀为首的北派,佛教史上称为“南能北 秀”。

智诜的学说独树一帜,既不依南,也不附北,是一种“活泼泼的禅法”。他一反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教规,笔耕不辍,大立文字,著有《虚融观》三卷, 《缘起》一卷,《般若心疏》一卷。他死于长安二年( 702年),享年 97岁。临死之前,他将木棉袈裟传给处寂。处寂俗姓唐,人称“唐和尚”,绵州浮城县人。他收了很多徒弟,连“踏杀天下一匹马”的马祖道一都曾当过他的学 生,此外还有梓州禅师、承远和尚、无相法师等。无相是新罗国人(朝鲜古国名),俗姓金,为该国国王的三太子,于开元十六年( 728年)来到中国,拜于处寂门下,潜心研习智诜学说。两年后,被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从资中接到成都净众寺,住了 20多年,大力传播智诜禅法,创立了净众宗,还先后修建了菩提寺和大慈寺。智诜的第四代传人法号无住,俗姓李,出家之前是一名军官,后拜无相为师。无相死 后,他移居保唐寺,正式打出“保唐禅派”的旗号,在佛教界影响巨大,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他的禅法由于没有杰出的弟子继承而逐渐衰微,只有 他的师祖智
诜禅师起根发始的祖庙资中宁国寺天王殿仍至今犹存。

Saturday, August 26, 2006

什么是“守宫砂”


有一种遍体通白的白蜥蜴叫做“守宫”,有点像壁虎。装在青瓦缸中养在浓阴之处,以蜂蜜掺上朱砂喂养百日之后会变的全身通红。养到三年以上的,甚至能长到七八斤重。将这种蜥蜴的血滴一滴在年轻姑娘的手臂上,留下的印记便叫做“守宫砂”。这种印记直到新婚的次日才能被抹去,即只要是处女就不会被抹掉。唐代的时候常用这种办法检验宫女的纯贞。
养大的守宫提出来用桑树皮裹住,放在阴瓦上烤干,碾碎后可入药。
“守宫”指间的红丸,称做脐红香,克五毒,解百毒,如果有一罐头的脐红香挂在屋内,整座宅子都不会有蚊虫蛇蚁侵扰。

Friday, August 25, 2006

请用文明说服我

编者按:龙应台和李敖都是台湾左派作家,但是龙应台更加激进。其观点鲜明,是追求自由、民主的典范。
李敖,作为民主的斗士,到了凤凰卫士还不敢乱说话。而龙则不会有太多畏忌。近日龙应台新出版了一本《请用文明说服我》,估计根本不会像《野火集》那样在内陆出版发行。
最近网络上到处提倡禁止恶搞,是标准的限制言论自由,是假道学。
刚刚写的就被删除了,只能再发个连接。以此为纪! http://intermargins.net/Forum/2005/lonentai/let09.htm


龍應台

2006-01-26

中國時報二十六日刊登龍應台給胡錦濤先生的公幵信/「胡錦濤」代表什麽?錦濤先生:國民党主席馬英九先生在二零零六年一月中勉勵他的國青團青年學員時,說了這麽一句玩笑的話:「希望將來國青團也能培養出一個胡錦濤。」

我相信這是他從政以來所說過的最不及格的笑話。

馬 英九先生很可能衹單純想到,「胡錦濤」是從共青團體制裏脫穎而出的國家領導人,但是會說出這樣的話,也透露了他顯然不曾更深刻地細思過,共青團是個什麽樣 的體制?這個領導人所領導的「國家」,是個以什麽為本的國家?他的權力來源是什麽?正當性何在?在二十一世紀初掌握中國政權的「胡錦濤」這三個字,代表了 什麽意義?

它當然代表了超高的經濟成長指數,讓世界驚詫,讓國人自豪,可是同時,在政治自由的指標評比上,中國在 世界上排名第一百七十七名。您可以說,這是以「西方右派」的標准來衡量的,不符合「中國國情」。好,讓我們用一個社會主義的指標吧。追求資源分配的平等, 不管均富或均貧,都是左派的核心理想吧?在貧富差異上,中國的基尼系數超過0.4,迫近0.45,這已是社會大動亂的門檻指標。指標數字下,多少人物欲橫 流,多少人輾轉溝壑。

也就是說,「胡錦濤」三個字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歷史裏,仍代表一種逆流:在追求民主的大浪潮中,它專制集權﹔在追求平等的大趨勢裏,它嚴重的貧富不均。

在您剛剛上任時,人們曾經對年華正茂的您寄以期望,以為,作為一個新世紀的人物,您的心靈和視野會比您的前輩們更深沈,更幵闊。共產黨權力革命的殺伐蠻橫之氣,終究要被人文的體貼細致和文化的潤物無聲所取代。但是,兩年了,我們所看見的,是什麽呢?

被割斷的喉嚨

促使我動筆寫這封信的,是今天發生的一件具體事件:共青團所屬的北京「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今天黃昏時被勒令停刊。

在 此之前,原來最敢於直言、最表達民間疾苦的「南方周末」被換下了主編而變成一份吞吞吐吐的報紙,原來勇於揭弊的「南方都市報」的總編輯被撤走論罪,清新而 意圖煥發的「新京報」突然被整肅,一個又一個有膽識、有作為的媒體被消音處理。這些,全在您任內發生。出身共青團的您,一定清楚「冰點」現在的位置:它是 萬馬齊□裏唯一一匹還有微弱「嘶聲」的活馬。

而在一月二十四日的今天,這僅有的喉嚨,都被割斷。在「冰點」編輯們正式得知這個「割喉」處分之前,所有跟「冰點」有關的字和詞,已經從網路上徹底消滅。

在您的領導之下,網路警察的絕對效率,令人駭異。

選 在今天執「刑」,誰都知道原因:春節前夕,人們都已離幵工作崗位,准備回鄉圍爐。報紙幵始撲天蓋地報導娛樂,製造溫馨﹔電視幵始排山倒海地表演聯歡,生產 快樂。選在這一天割斷中國僅有的喉嚨,然後讓普天同慶的歡聲把它淌血的聲音遮住。行刑者躡手躡腳走幵,過完年,一切都已了無痕跡。網路警察的效率和現代傳 媒的操弄,是您所呈現的二十一世紀統治技巧。

網路警察動作快,是怕自己的人民知道﹔精算時間動手,是怕國際媒體知道。偷偷摸摸地執行,費盡心機地隱藏,泄漏的是政府的虛心和害怕。但是,請您告訴我這個困惑的台灣人民:這「和平崛起」大有為的政府,究竟為什麽如此的虛心和害怕?

「冰 點」的停刊,其實沒有人真正的驚訝,人們早在暗暗等待,好像一個宿命論者永遠在等著鬼的半夜敲門索命﹔我發現,太多的災難和壓迫,使得大陸很少人相信好事 會長久、夢想能成真、正義能落實。刊出龍應台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時,網路上已經四處流傳「冰點」被封殺的臆測﹔今天,衹是「鬼」終於被等到了。而 「冰點」「勇敢」到什麽程度使得共產黨用這樣陰暗的手段來對付它?

仇外的建國美學

今天封殺「冰點」的理由,是廣州大學袁偉時先生談歷史和教科書的文章。因為它「和主流意識形態相對…攻擊社會主義,攻擊黨的領導」。而「毀」掉了一份報紙的袁偉時先生的文章,究竟說了什麽的話,招來這樣的懲罰?

我 認真讀了這篇文章。袁偉時以具體的史實証據來說明目前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謬誤百出不說,還有嚴重的非理性意識形態的宣揚。譬如義和團,教科書把義和團描寫成 民族英雄,美化他對洋人的攻擊,對於義和團的殘酷、愚昧、反理性、反現代文明以及他給國家帶來的傷害和恥辱,卻衹字不提。綜合起來,教科書所教導下一代 的,是「一、現有的中華文化至高無上。二、外來文化的邪惡,侵蝕了現有文化的純潔。三、應該或可以用政權或暴民專制的暴力去清除思想文化領域的邪惡。」。 對于這種歷史觀的教育,袁偉時非常憂慮:「用這樣的理路潛移默化我們的孩子,不管主觀意圖如何,都是不可寬宥的戕害。」

胡 錦濤先生,我不是不知道,共產黨是以美化秦始皇、盜蹠、太平天國、義和團這樣一個歷史脈絡來奠定自己的權力美學的。我也不是不知道,每一個政權都會設法去 建構一個所謂建國神話和圖騰──您因此一定也很理解民進黨的企圖。但是,建構的國族神話裏如果藏有仇外情緒,就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危險。在二十一世紀,國界 幾乎快要不存在,地球愈來愈是一個緊密的村子,因為唇齒相依,不得不憂戚與共。中國為什麽極力爭取主辦奧運和世博?目的不就是企圖以最大的動作向世界推銷 一個新的中國形象:你看,中國是一個充滿發展能量、愛好世界和平、承擔國際責任的泱泱大國!

如果對外面的世界推銷的是這樣一個形象,關起門來教下一代的,卻是「中華文化至高論」、「外來文化邪惡論」以及義和團哲學,請告訴我,哪一個中國是真實的?總書記能夠光明磊落大聲地告訴國際社會嗎?

袁偉時說,教科書不能罔顧史實,不能贊美暴力,不能教下一代中國人對自己狂熱,對外人仇視。這樣的認知,錦濤先生,在我們這裏,叫做「常識」。在北京,竟然是違反「主流意識形態」的入罪之論。那麽能不能請您告訴我這個台灣人民,您的主流意識形態是什麽?

哪一個是你真實的面孔?

我們暫且不管大陸的知識份子和一般人民讀者怎麽看這「冰點」事件,但是我很願意和您分享像我這樣一個台灣的知識份子的感受。至於龍應台這樣思維的人在台灣有沒有代表性,有沒有影響力,您自己判斷。

我 對中國大陸有著深切厚重的情感,來自命運血緣,歷史傳統,更來自語言文化。在台灣生長,我同時發展出與這一條「家國認同」情感線平行並重的執著,那就是對 生命的尊重,對人道的堅持,而從這種尊重和堅持衍生出其他的基本價值:譬如主張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譬如對貧富不均的不能接受,對國家暴力的絕不容 忍,對統治者的絕不信任,譬如對知識的敬重,對庶民的體恤,對異議的寬容,對謊言的鄙視……

這一條我稱之為「價值 認同」的理性線。當「家國認同」的情感線和「價值認同」的理性線相互沖突時,我如何取捨?毫無猶豫,我選擇後者。二十年前,我曾經寫「野火」和國民黨那個 「家國」對抗﹔李登輝當政時,我曾經為文批判他的虛偽與狹隘﹔陳水扁不公不義,又迫使我執筆徹底抵抗。所以您如果鬧不清我究竟是「統派」或是「獨派」,不 妨這樣試試:台灣和大陸,哪邊符合我的「價值認同」,就是我的「家國」。哪邊違背我的「價值認同」,就是我離之棄之抵抗之的對象。如果兩邊都符合我的「價 值認同」,那就幵始討論統一吧。所以,我是統派還是獨派呢?

以這樣的價值結構來看今天「冰點」事件,您說我這個台灣人看見什麽?

我看見這個我懷有深切厚重情感的「血緣家國」,是一個踐踏我所有「價值認同」的國度:

它,把真理當謊言,把謊言當真理,而且把這樣的顛倒制度化。

它,把獨立的知識份子當奴才使用,把奴性的知識份子當家仆使用,把奴才當──啊,它把鞭子、戒尺和鑰匙,交到奴才的手裏。

它面對西方是一個臉孔,面對日本是另一個臉孔,面對台灣是一個臉孔,面對自己,又是一個臉孔。

它面對別人的歷史持一個標准,它面對自己的歷史時──錯了,它根本不面對。它選擇背對自己的歷史。

它擁抱神話,創造假像,恐懼真相。他最怕的,顯然是它自己。

您,還要我繼續說下去嗎?

請說服我

我 真正想說的是,錦濤先生,作為一個台灣人,我實在不在乎團團和圓圓來不來臺北,雖然熊貓可愛得令人融化。但是我這樣的台灣人可真在乎「冰點」的安危,就像 很多、很多香港人真在乎程翔那個被逮捕的記者的安危。如果中國的「價值認同」是由一群手持鞭子、戒尺和鑰匙的奴才在壟斷它的解釋和執行,而獨立的人格、自 由的精神是被打擊、戒律、監控的對象,請問,我們談統一的起點理由究竟是什麽呢?而我對中國的情感還是有條件的,台灣還有很多熱愛、深愛、無條件地執著地 愛中國那片深厚土地的人──您又用什麽東西去跟他談統一,而他不致被人嘲笑、咒罵呢?

重點不在團團和圓圓,您知道嗎?重點也從來就不在民進黨,您明白嗎?

重點就在「冰點」這樣具體而微的事情上,因為,說穿了,錦濤先生,您容不容許媒體獨立,您尊不尊重知識份子,您用什麽態度面對自己的歷史,以什麽手段去對待人民,每一個最細小的決定,都系在「文明」這兩個字上頭。經歷過野蠻,我們不得不在乎文明。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我願意誠懇傾聽。


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转龙应台)

编者按:龙应台和李敖都是台湾左派作家,但是龙应台更加激进。其观点鲜明,是追求自由、民主的典范。
去年龙应台在《冰点》上发表了一篇报道,从侧面客观反应了台湾半数民众的意旨。今年《冰点》被停刊,我恐怕她的几篇文章可能也被封锁,所以提前先转过来。
《红灯记》在台北

  2001年大陆的报纸出现这样一则新闻:

  去瞧瞧《红灯记》里的共产党如何比钢铁还要硬!

  几经波折,不具国共斗争意识形态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终于跨越台海,2月8日在国父纪念馆舞台点燃红灯。这出称为“样板中的样板”的现代京剧,有让台 湾戏迷仔细体会样板神髓的机会。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来台演出过程,不但通关审议一波三折,连剧本到底要不要稍作更改,也是考虑再三。中国京剧院原来已决 定更改剧中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文字,当演员们都已经练好了新台词时,院长吴江,又在演出前一天表示,基于多数台湾剧场界人士的建议,还是决定一字不改, 原汁原味地呈现样板戏《红灯记》的精髓。

  在这样的报道后面隐藏着什么样的现实?

  台湾的政治愈来愈开放,但是开放到连宣传共产党“伟大”的革命样板戏都进来了,还真是令人惊诧;这是两岸关系史上一个不得了的里程碑,不能不去亲看一眼。

  看戏之前,刚好遇见最高教育主管曾志朗。所有大陆团体来台演出,都得经过教育部长的批准。曾志朗听说我当晚要去看《红灯记》,很高兴地说,“好看啊。不过 他们对台湾不太了解,为了‘体贴’我们,把台词都改了,‘共产党’改成‘革命党’三个字,说是不要‘刺激’我们;我就批示,根本不需要,共产党就共产党 嘛。什么时代了。”

  当天晚上,我邀了三个八十岁的长辈一起去看戏:在大陆当过国民党宪兵连长的父亲,浙江淳安县绸缎庄出身的母亲,还有方伯伯,他在十七岁那年跟着蒋介石从奉化溪口走出来,千山万水相随,做了一辈子“老总统”的贴身侍卫。

  国父纪念馆有三千个座位,不是特别有号召力的表演,一般不敢订这个场地,因为不容易坐满。去之前,我还想,是不是经纪人不懂台湾政治现状?那是“去中国化 ”在台湾的政治角力中甚嚣尘上的时候。身为台北市文化决策者的我,如果致词时引用了司马迁或韩非子,会被批为“统派”,意思是对台湾“不忠诚”。为国学大 师钱穆和林语堂修葺故居时,我被怒骂质问,“钱林两人都是中国人,不是台湾人,不可以用台湾人的钱去修中国人的房子!”在这样的气氛里,来这样一出样板 戏?会有几个人来看?

  红色的地毯,被水晶灯照亮了。人们纷纷入场。时间一到,所有的门被关上。我回头看,三千个位子,全部坐满,一个空位都没有。这是首演。

  灯暗下,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在台北正式演出。

  没有手机响,也没人交头接耳。台北人很文明、很安静地看京剧演员如何在钢琴的伴奏下旋身甩袖,如何用眼睛的黑白分明表现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如何用唱腔歌颂共产党的伟大和个人的牺牲。

  我偷偷用眼角看身边三个老人家,觉得很奇怪:父亲特别入戏,悲惨时老泪纵横,不断用手帕擦眼角;日本坏蛋鸠山被袭时,他忘情地拍手欢呼。方伯伯一脸凝重,神情黯然。母亲,不鼓掌,不喝彩,环抱双手在胸前,一脸怒容,从头到尾,一言不发。

  演出结束,掌声响起,很长的掌声,很温暖,很礼貌,然后人群安静地纷纷散去。我们坐在第一排,看着人群从面前流过,七嘴八舌地评戏。一个头特别大的老人家 大声说,“告诉你,李登辉就是鸠山!”旁边的人哄然大笑。大头老人家看起来如此面熟,有人在一旁耳语:“他就是专门演毛泽东的名演员。”我赶快看他,果 然,多年来在电视上演“万恶的共匪”,就是他,觉得面熟,原来长得像毛主席!一群年轻人走过,谈论着“舞美设计”和“京剧动作”如何如何,就像看完法国的 《茶花女》或是英国的《李尔王》一样。

  父亲好像得到了戏剧的升华,很高兴地说,“日本鬼子太坏了!这个戏演得好!”日本才是敌人,这戏里的英雄好汉是共产党,他浑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母亲在一旁坐着,本来就冷淡,一听父亲的热烈“剧评”,真的生气了,冲着他说,“我不知道台湾政府是干什么的,让这种戏也来演是什么意思。它歌颂的是共产党你晓不晓得?共产党杀了我们多少家人你晓不晓得?我是不会忘记的,我哥哥是被他们三反五反杀害的!”

  然后她带点埋怨地瞅着我,“不晓得你带我来看的是这种戏?”

  方伯伯看起来心事重重,在我坚持之下,才慢慢地说,“前尘往事,尽涌心头啊……1975年,老总统遗体的瞻仰仪式就在这个大厅举行的,二十六年来,我第一 次再踏进这个大厅,却是看这《红灯记》……他的遗体,就放在台上,李玉和唱‘为革命同献出忠心赤胆,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的地方……”他说不下去了。

  小溪潺潺得来不易

  《红灯记》演出的同时,也是我正接待高行健来台北访问的时候。刚刚得了诺贝尔奖,在国际的追逐战中,他重然诺地首先来了台北,因为我在他得奖的半年前就邀请了他来台北作驻市作家。

  第一个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到来,我担心两种反应:一种是,用民族主义的激情来拥抱他,爱他是“中国人”;第二种是,用政治的意识形态来排斥他,骂他是“中国人”。在这两种反应中,文学本身的价值都会被淹没不见。

  其后所发生的,出乎我的预料:人们欢迎他,为他觉得荣耀,但是从北到南的讲座中,从“独派”到“统派”的媒体里,很少出现民族主义的激越语言,也很少剑拔弩张的政治解读。人们只是欢喜地聆听他的演讲,热烈地讨论他的作品,同时,因为他所有的作品都在台湾首发,引以为荣。

  看《红灯记》的平静,接待高行健的自然,发生在同时,使我深深觉察到台湾的质变。

  不,我们并不一直都是这样的。

  我们经过五六十年代的肃杀。仓皇渡海的国民党是一个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的统治者,对自己没有信心的统治者往往只能以强权治国。风吹草动,“匪谍”无所不 在,左派的信仰者固然被整肃,不是信仰者也在杯弓蛇影中被诬陷、被监禁、被枪毙、被剥夺公民人权。“戒严”令在1950年颁布,当初决定跟着国民党撤退到 海岛的许多知识精英,作梦也没料到,他们会在“戒严”令下生活三十七年之久。在日本统治下期待回归祖国的台湾人,作梦也没想到,从殖民解脱之后得到的并不 是自由和尊严,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高压统治。

  好几代人,就在一种统治者所精密编织的价值结构里成长。相信“党”的正确,因此我们不习惯政治见解的分歧。相信国家的崇高,因此我们不允许任何人对“国家 ”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认知。相信民族的神圣,因此我们不原谅任何对民族的不敬。相信道德的纯粹和理想的必要,因此我们不容忍任何道德的混沌以及理想的堕落。 而共产党,就是这一切我们所相信的东西的反面;它是“邪恶”的、“恐怖”的、“腐败”的、“欺骗”的、“罪不可赦”的。

  我们所有的叙述都是大叙述:长城伟大,黄河壮丽,国家崇高,民族神圣,领袖英明,知识分子要以苍生祸福为念,匹夫要为国家兴亡负责,个人要为团体牺牲奋斗,现在要为未来委曲求全。

  大叙述的真实涵意其实是,把我们所有的相信“绝对”化,而价值观一旦“绝对”化,便不允许分歧和偏离。任何分歧和偏离,不仅只被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而且 是不道德的。不正确还可以被原谅、被怜悯、被改正,但是对于不道德,我们是愤怒的,义愤填膺的,可以排斥、唾弃,甚至赞成国家以暴力处置,还觉得自己纯洁 正义或悲壮。

  《野火集》在今年要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因此有重读的机会。物换星移,展读旧卷,赫然发现,“野火”里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为“个人”呐喊:

  法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荣誉、传统──每一个堂皇的名字后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而权威性极强的规范与制度,严肃地要求个人去接受、遵循。

  可是,法制、社会、荣誉、传统──之所以存在,难道不是为了那个微不足道但是会流血、会哭泣、会跌倒的“人”吗?

  同时,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把责任,从国家和集体的肩膀上卸下来,放在“个人”的肩膀上: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同时,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伟人铜像林立的国度里,试图推翻“大叙述”,建立“小叙述”:

  如果有了一笔钱,学校会先考虑在校门口铸个伟人铜像,不会为孩子造厕所。究竟是见不得人的厕所重要呢?还是光洁体面的铜像重要?你告诉我。《野火》书 出,1985年的台湾为之燃烧,二十一天之内经过二十四次印刷。我像一个不小心打开闸门的人,目睹一股巨流倾泻直下,冲出高筑的大坝,奔向辽阔原野。滚滚 洪水一旦离开大坝的围堵,奔向辽阔,首先分岔出万千支流,然后喧嚣奔腾变成小溪潺潺,或者静水流深。

  《野火》之后,很多人反抗过努力过,游击队似的“党外”演变成正式的反对党,而反对党又惊天动地地蜕变为执政党;《野火》之前,更多人反抗过努力过,从日 据时代抵制殖民的赖和、杨逵,到后来拒绝屈服强权的雷震、殷海光、柏杨、李敖、陈映真。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对台湾人的反抗和努力我有了新的体会:就为了 打破价值的绝对化,就为了把大叙述打碎,让小叙述出现,看起来这么“小”的目标,我们花了好几代人的光阴。

  是因为不再相信价值的绝对,是因为无数各自分歧的小叙述取代了统一口径的大叙述,台湾人平和了,他可以自然地接待高行健而不夸张过度,可以平静地欣赏《红灯记》的舞美、唱腔、身段而不激烈。可是他其实并没有忘记过去的日子。

  如果你问我这一个台湾人,我们用六十年的时间学到了什么,我会说,我们学到:万千支流,小溪潺潺,得来不易。

  叙述的多版本

  那天晚上,有三千人去看《红灯记》,也有很多人基于政治的立场,是不愿去、不屑去的。去看了戏的人,有的只在乎戏剧的纯粹美学表现,有的人,譬如我父亲, 被民族情感感动得涕泗滂沱。有的人,譬如我母亲,国共内战所撕开的伤口在六十年后都还淌着血。有的人,譬如方伯伯,心里烙着忠奸分明的意识,根本无法接受 政治的翻天覆地、时代的黑白颠倒。

  每个人都有自己版本的小叙述,和其他人不同,但是每个人都知道一个游戏规则:他必须容忍别人的叙述,如果他希望自己的叙述被容忍。

  最高教育主管在公文上请演员保留原有的戏剧台词,然后签了字。

  连战访问大陆,人们在桃园机场打了一架。之所以会闹出流血冲突,一方面固然是民意代表无所不用其极地寻找方式出名──政客们早就学到,制造冲突往往是出名 的快捷方式。另一方面,台湾人分歧的小叙述在这种关键时刻被凸显出来:民主的时间还很短,很多伤口和痛楚,还没有愈合;很多纠缠的道理,彼此还说不清楚。

  对于有些人,历史的切身认知是,日本人对台湾的统治比国民党的统治还要文明些。日本总督再怎么霸道,毕竟还受母体社会日本的法治所规范,而当时的日本是一 个已经经过明治维新洗礼的现代化国家,溃散到台湾的国民党却正处在一个历史的低谷──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军阀割据、五四学潮、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 国人连坐下来绑紧自己草鞋的机会都还没有。被日本人统治了五十年的台湾人所第一眼看到的“祖国人”,是一个颇为不堪的形象。由于历史的隔阂又对“祖国人” 的不堪没有什么历史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同情或包容。

  紧接而来的高压统治,更令所有对“祖国”的期待破灭;1947年的“2?28”流血事件,有些人解释为单纯的“官逼民反”,处处发生,这些台湾人,从自己 的幻灭和痛苦经验出发,却宁可认为,这是“中国人”对“台湾人”的压迫。把国民党的问题解释为“中国人”的问题,再将中国人和共产党对等起来,很容易得出 一个结论:中国人代表不文明,前现代,野蛮。

  对于另一些人,日本人的侵略造成千万中国人的家破人亡,是刻骨铭心的集体国族记忆,仇深似海。中国再怎么落后都是自己的国家。国共两党再怎么敌对,都不能和中日间未解的宿仇相比。

  有一些人,深爱中华传统和文化,写书法,读诗词,研究老庄哲学,但是拒绝与中国这个国家组织认同。

  另一些人,讨厌中国这个国家组织,因此也想将中华文化一并摒除,拒绝说北京话,拒绝到大陆旅游。

  有一些人,怀抱极强的民族认同,盼望中国强大,至于用什么方式强大,以什么代价来获得强大,都不在乎。在“大中国”的想像里,台湾只是一个历史的小小脚注。

  另一些人,根本不把民族或国家看做一个有任何意义的单位。所有关于国家或民族的说词,都是统治者拿来愚民的神话。他惟一在乎的是,哪一种国家组织──殖民 也好,托管也好,占领也好,黑人白人日本人,只要可以给他最大的个人自由和公民权利,都是他可以接受的国家管治者,反之就不是。

  一道长长的光谱,从“深绿”变“浅绿”,从“浅绿”逐渐转“浅蓝”,再化为“深蓝”。“深绿”是那坚持台湾独立大叙述的人,“深蓝”是那拥抱中国统一大叙述的人,在今天的台湾,都是少数;占大多数的,却是中间那一大段不能用颜色来定义,不信任任何“绝对化”的价值观的人。

  这些台湾人,和世界上任何其他人一样,渴望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家庭幸福,个人受法律保障。但是因为他曾经经历过殖民和专制统治,所以他对于国家民族等等 上纲上线的崇高大叙述往往抱持一种怀疑和窃笑,却极在乎言论和思想的自由,极在乎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对弱势的照顾,极在乎国家机器不侵犯他的隐私和人权。

  这样的台湾人,每天的生活内涵是什么?

  民主不过是生活方式

  首先,不管光谱上的哪一边,台湾人从头到尾就不曾觉得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受过日本统治的台湾人固然被历史归位为日本国民,1949年渡海到台 湾的则是彻底的“民国人”,根深蒂固的自我认识是:中华民国代表正统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国,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历史“意外”。要到1991年李 登辉宣告“动员戡乱时期”终止,台湾算是正式承认了大陆政权是控制大陆的“政治实体”,也就是说,第一次试图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做一个“平等”的存在。因 为自觉是民国正统,所以台湾人从来不觉得自己要“脱离”中国大陆这个政权,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曾属于、从来就不曾效忠过那个政权。

  以军事“大国”姿态来看,“蕞尔小岛”的台湾人这种认知或许是可以被讪笑的,但是若宣称希望了解台湾人,那么台湾人这种深层的历史情感和心理结构,恐怕是任何了解的基础第一课吧。

  台湾人已经习惯生活在一个民主体制里。民主体制落实在茶米油盐的生活中,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他的证件。他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购物商场。他去办一个手续,申请一个文件,盖几个章,一路上通行无阻。 拿了号码就等,不会有人插队。轮到他时,公务员不会给他脸色看或刁难他。办好了事情,他还可以在政府大楼里逛一下书店,喝一杯咖啡。咖啡和点心由智障的青 年端来,政府规定每一个机关要聘足某一个比例的身心残障者。坐在中庭喝咖啡时,可能刚好看见市长走过,他可以奔过去,当场要一个签名。

  如果他在市政府办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务员态度不好,四年后,他可能会把选票投给另一个市长候选人。

  他要出国游玩或进修,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不需要经过政府或机关单位的层层批准,他要出版一本书,没有人要做事先的审查,写作完成后直接进印刷厂,一个月 就可以上市。他要找某些信息,网络和书店,图书馆和各级档案室,随他去找。图书馆里的书籍和资料,不需要经过任何特殊关系,都可以借用。政府的每一个单位 的年度预算,公开在网上,让他查询。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余。如果他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某一个机 关某一笔钱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如果发现钱的使用和预算所列不符合,官员会被处分。

  他习惯看到官员在离职后三个月内搬离官邸或宿舍,撤去所有的秘书和汽车,取消所有的福利和特支。他习惯看到官员为政策错误而被弹劾或鞠躬下台。他习惯读到报纸言论版对政府的抨击、对领导人的诘问,对违法事件的揭露和追踪。他习惯表达对政治人物的取笑和鄙视。

  如果他是个大学教师,他习惯于校长和系主任都是教授们选举产生,而不是和“上级长官”有什么特别关系;有特别关系的反而可能落选。他习惯于开会,所有的决策都透过教授会议讨论和辩论而做出。有时候,他甚至厌烦这民主的实践,因为参与公共事务占据太多的时间。

  他不怕警察,因为有法律保障了他的权利。他敢买房子,因为私有财产受宪法规范。他需要病床,可以不经过贿赂。他发言批评,可以不担心被报复。他的儿女参加考试,落榜了他不怨天尤人,因为他不必怀疑考试的舞弊或不公。捐血或捐钱,他可以捐或不捐,没有人给他配额规定。

  他按时缴税,税金被拿去救济贫童或孤苦老人,他不反对。他习惯生活在一个财富分配相对平均的社会里;走在街上看不见赤贫的乞丐,也很少看见顶级奢华的轿 车。他习惯有很多很多的民间慈善组织,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大批义工出动,大批物资聚集,在政府到来之前,已经在苦痛的现场工作。

  当然,我绝对可以同时举出一箩筐的例子来证明台湾人“进化”的不完全:他的政客如何操弄民粹,他的政治领袖如何欺骗选民,他的政府官员如何颟顸傲慢,他的民意代表如何粗劣不堪,他的贫富差距如何正在加大中……台湾人本来就还在现代化的半路上,走得跌跌撞撞。

  海峡两岸,哪里是统一和独立的对决?哪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冲?哪里是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的矛盾?对大部分的台湾人而言,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极其具体,实实在在,一点不抽象。

  不仅只是经济而已

  这个时候,再回头去读连战和宋楚瑜在北京的演讲,两篇文章的深意就如清水中的白石,异常分明。

  连战是什么?他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是“西洋政治思想史”、“国际法”和“政治学”的教授。宋楚瑜是什么?他有“国际关系”和“图书信息”的两个硕士 学位,又是乔治城大学政治学博士。两个人都有国学的基础,又熟悉西方的政治理论和民主实践,但是在台湾一贯重视教育的环境里,这样的学识精英不计其数,他 们不算特殊。而在台湾翻天覆地、竞争激烈的民主实验里,连战被视为厚道有余,能力不足,几近“昏庸”的角色,宋楚瑜则每况愈下,被描述为极为负面的弄权“ 大内高手”。

  政治,在民主的机器中,已经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计算操作。政治人物的形象包装,利益结盟的输赢估算,选民的结构分析,新闻议题的引爆和“消毒”,消息透露与 否以及透露的时机推敲,效果的评估以及损害的控制……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眼光,每一个出现或不出现,每一个“遗憾”或“抗议”,都经过沙盘推 演。台湾的民主政治,在华人世界里,可以说已经玩得“炉火纯青”。或者说,玩得过头,技术操作喧宾夺主,深刻的内涵反而被颠覆,使得“大说谎家”容易粉墨 上台而理想家出不了头。

  这两个在台湾玩“输”了的政治人物,放在大陆的政治环境中,品质反而折射出现。两个人都引经据典而不费力,都学通中西而不勉强。面对镜头,都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传递一种诚恳的眼神和态度。

  同时,两篇演讲都是细致深思的作品,懂台湾政坛险恶的人,更能体会这两篇文章之不易。

  连战在北大,就从自由主义谈起。他谈蔡元培“循思想自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他谈台湾大学“争自由、为民主、保国家”的校风;他指涉杜威的实用主 义,“以渐进、逐步的、改良的方式,来面对所有的社会的、国家的问题”;他提出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岔,又问,“我们要选择的到底是哪一条路?”

  他介绍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可是不忘记说,台湾的成就来自于经济发展之后开展出来的“政治民主化的工作”。在祝福大陆的经济成果同时,他紧接着赞美大陆基层 的民主选举制度,甚至于具体地提到中国宪法里头对于财产作为基本人权的事实。更明确地,他指出,“整个的政治改革……在大陆还有相当的空间来发展。”

  宋楚瑜的演讲策略,在提出两件事:一是厘清“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一是,台湾最重要的成就不在于“富”,而在于“均富”。“蒋经国先生在执政台湾十六年 当中,台湾每一个国民所得从482美金增长到5829美金,成长了11倍。但最高的所得的家庭五分之一和最低的五分之一当中的差距维持在4~5倍以下的水 准。”

  连战会不知道大陆对自由主义的态度吗?他会不清楚目前极其严重的拆迁和土地剥削问题吗?宋楚瑜会不知道在“和平崛起”的后面所隐藏的巨大的贫富不均?

  显然都明白,而且,都说出来了。这需要勇气,需要智能,也需要承担。连战选择谈自由主义,宋楚瑜选择谈均富,自由民主和均富,恰恰是台湾人最在乎、最重要、最要保护、最不能动摇不能放弃的两个核心价值。

  如果只谈民族感情和国家富强这样的“大叙述”,而这两个核心“小叙述”不在连宋的演讲稿中,我会觉得,这两人愧对历史。

  幸好,他们说了。在对的时刻,在对的地方。

Wednesday, August 23, 2006

“从莫奈到毕加索”的意犹未尽

为期三个月的印象派画展马上就要落下帷幕,回到北京后赶紧偷闲到中华世纪坛的展厅,赶上了个尾巴。
整个画展分5个部分,展出了上百件作品,除了油画之外还有一些雕塑,绝对都是大师级的,让人过足了瘾。
虽然作品都是出自大师之手,但是展品基本都是星星点点、蜻蜓点水式的,根本不可能达到主办方宣传的“使观众全面了解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总体来说感觉是意犹未尽、美中不足。
为什么意犹未尽呢?
首先,能看到真迹就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大部分作品都是存放在国家博物馆或者私人收藏,很少有机会能够巡展。而且这次展出中也确实有很多珍品,比如莫奈的《红围巾》、莫里索的《读》、梵高的《圣雷米的白杨》等等。
其次,展出的很多作品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副之外,大多数都是大师早期、晚期或转折期不太为普通人所熟悉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因为没有代表作经典,所以平时很少被出版物介绍,很少能被看到。
但这些作品又都是完整的作品,不像上海的“从塞尚到波洛克”那次有许多草稿。
再次,在画布上看画的感觉要比在印刷品上看画的感觉强上一千倍。如果你不是站在大师作品的跟前,你根本就不会知道大师为什么会是大师!
在展览中的每一个展品几乎都会让你吃惊到无以复加的状态。

  走到展会的第一幅作品前我就被以擅长画舞者、擅长表现薄纱的“雷诺阿”的作品《罗曼·拉科》惊呆了。以前在书中看的时候,只能看到小女孩穿的上衣非常 轻薄,轻薄的使主人公的胳膊在画布中半隐半现。而现在站在作品前看则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除了隐约可见之外,原来连那纱状的袖子都在反射光线,这样是 纱的丝质感特别强烈。

  还有罗丹的成名作“青铜时代”,如果你不站在作品前,你根本无法想象当时为什么评论家会有“那个雕塑肯定是真人的模具铸造出来”的质疑。雕塑美的无与 伦比,如果世间哪个男子能有这么标准的身材,不知道要迷倒多少痴情女子呢。而雕塑所反应出来的惺忪睡醒的样子,也非常的传神。


  莫奈的那副《红围巾》,使你仿佛置身屋内,透过玻璃窗看到一个走在雪地上的漂亮女人,雪在下,背后的松树很翠绿,而这时女人向着窗内扭头投来忧伤的一 望,头上围着刺眼的红围巾。跳跃的红色和女人忧伤的表情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正似作者当时的在画坛所遭受的境域和其对印象派的自信与痴迷一样的对 比。这点上,让我仿佛感到了梵高的强烈的、倔强的、明亮的、执着的--向日葵!!
如果不是看到这副画,你很难凭空想象作者对色彩的敏感与痴迷的程度。如果不是今天我也很难信服那个笑话。即一次莫奈和朋友在雪地上走,朋友一脚踢开了挡在路上的狗屎,莫奈却说“干嘛要破坏掉那么完美的褐色呢”。

还有塞尚的《小溪》,随意的颜色堆叠竟能堆出一个葱郁的树林、感觉上很肥沃的土地,和从远处蜿蜒而来的清澈溪水。

  雷东的《瓶花》,那是和梵高的装在瓶子里的《向日葵》完全不同的风格。同样是每多花都富有性格和灵性,但这里的花却好似仙境之花--芬芳,鲜艳、奇丽而神秘。尤其是插的最高的两朵菊,仿佛在花蕊之间还闪耀着晶莹。

  站的太近是看不懂毕加索的立体派的,最好是不远不近,不在同一个方向,多个角度去揣摩他的构造。当你一下子回过神来时才发现,“这是已经被切开的甜瓜、那是褶皱的桌布……”于是,你发出由衷的微笑。
……
越是看到惊讶,你就越想看更经典的作品。比如俗到不能再俗的《向日葵》、《睡莲》、《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跳芭蕾的舞者》、《日出》等等等等。但是我相信,这样的作品恐怕不会这样被巡回展出。
不知道是因为接近尾声还是因为是非周末时间,感觉展览馆里人不是很多。当然,自私的讲谁也不希望人多,大家都喜欢静静的不被打扰的欣赏。
不知道这么昂贵的展出世纪坛是否会赔钱,因为赔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影响主办方的后续类似展出了,这对读者不是好事。
另外,展览馆的灯光设计不好,会反光,越高处越看不清楚。主题展相关的衍生产品也太少了。

Monday, August 21, 2006

解读艺伎是"伎"不是"妓"!

艺伎同“武士道”、“相扑”、“人体盛”一样,都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东西。然而关于“艺伎”世人却对这一行业有很多误解。不久前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 《艺伎回忆录》,多多少少的向世人揭开了些许神秘面纱。可惜的是它改变自同名的纪实小说,该小说的作者为了增加阅读性,竟自以为是的虚拟了很多场景和情 节。以至使《艺伎回忆录》中的艺伎原型看完之后愤怒的声称要亲自再写一本《一名艺伎的真实回忆录》,以正是听!
其实关于艺伎的误读主要是在翻译时的这个“伎”字,很多人都想当然的把它理解为妓”,一字之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趣的是,就在我写这文章时用微软的拼音输入法输入“yiji”时,竟然也是“艺妓”这个词出现在选择项中。可谓以讹传讹害人不浅。
手抱三弦上画楼,低声拜手谢缠头。
朝朝歌舞春风里,只说欢娱不说愁。
这是黄遵宪在描写日本风物中的一首名为《艺伎》的诗,可谓是艺伎的生活写照。
艺伎之由来
同众多文化一样,艺伎实际上也是吸收自中国,后经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艺伎吸收的是唐代时的“教 坊”和“歌姬”,最早出现于日本元禄年间(17世纪末)。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伎者都是女性,也有俊秀的男性装扮成的女性,主要表演“三味线”(三根弦 的乐器),而后才慢慢的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观看艺伎表演非常昂贵,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了的。即使是现在去京都看艺伎的表演一个小时也要大概500美元,一个晚上的费用大概是3000-4000美元。所以绝非你我囊中羞涩者所能承受。
艺伎的贵有很多原因,之一是因为艺伎的培养费用昂贵,之二是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艺伎个个都高雅脱俗,之三是艺伎的日常开销极多。
艺伎之长成
艺伎生活的地方叫做艺伎馆,想成为艺伎就必须进入艺伎馆。自进入艺伎馆她的一切开销便由艺伎馆承担,基本也就和家庭脱离了联系。艺伎表演的地方一般都是在茶屋,艺伎表演所得几乎都为艺伎馆所有。
艺伎都是从小就进入艺伎馆开始培养的,一般是10岁左右开始到“女红功”学艺,此时成为“雏伎 ”。雏伎除了学习之外还无偿作为艺伎馆和艺伎的女佣。学艺到12、3岁时成为实习艺伎可以到茶屋为客人表演,年满16的雏伎可以拿到半酬,被称为“半玉 ”。到18岁时要举行“换襟”仪式,之后才算正式艺伎。
艺伎之生活
除二战时期被逼无奈或生活所迫之外,艺伎的行规是“卖艺不卖身”。如有出卖色相的也是个人行为, 会受到姐妹的鄙视。艺伎不能结婚,如果和人结婚便需要“落籍”退出这个行业,同时要支付艺伎馆一大笔费用。有点像“从良”的形式。能落籍嫁给一个自己喜欢 的达官贵人是每个艺伎梦寐以求的,也是她们的最好出路。
过去,艺伎都会有模拟婚姻。当艺伎从实习成为正式的时候,艺伎馆会物色安排“水扬”(初夜)的仪 式,即给艺伎找一个“水扬相公”。因为艺伎虽然卖艺不卖身,可是毕竟要陪客人聊天说笑,逢场作戏的周旋是免不了的。能让男性客人尽兴又不至于被过分的占到 便宜,不经历人世是不可能的。
水扬相公一般都是很有钱的人,他需要向艺伎馆支付一大笔钱买下水扬的权利。然后还需要操办酒席,给艺伎添置华丽的和服,并且每月支付一定的生活费。
水杨相公和艺伎之间的关系只是模拟式的,圈外绝不知道,艺伎也不会公开她的相公。一旦认定相公便要忠于他,不能有任何出轨行为。不过走红的艺伎一般都会有几个相公。
一个艺伎从实习转为正式的时候一般都会找一个有经验的艺伎结拜为姐妹,结拜的仪式也很隆重。结拜之后彼此就当成一家人,互称“姐姐”、“妹妹”。

艺伎之艺
每个艺伎都会受到严格的训练,要学习“茶道”、“书法”、“乐器”、“舞蹈”和“礼节”等等。由 于经过多年的多种传统文化熏陶,艺伎被训练成高雅、神秘、完美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她们除了表演艺术之外还要和客人进行“模拟恋爱”,一种完全精神式的 超越肉体的恋爱,以此来满足异性间的渴望。但感情毕竟不是游戏,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与客人间来来回回中周旋着的,谁又知道哪份是真哪份是假呢?
艺伎与和服
艺伎因为是传统的行业,所以至今艺伎都只穿和服。和服也是由唐代服装演化而来的。和服一般都很 贵,也很讲究,一件漂亮的手工缝制的和服要到1.5万美元的样子。艺伎一般最少也有10件和服,在不同的季节她们会穿不同花纹的和服,比如水仙、樱花、紫 藤等。大户人家的和服在双肩、双袖、背部还有家徽的图案。
和服都是由整块的布一层一层的包在身上的。最里面是贴身衬裙,其次是贴身汗衫,再次是长衬衫,最后才是和服。然后系上腰带,再系上兜包。穿和服时只能赤足或穿布袜,出门穿草屐或木屐。
和服每层的布的搭法很讲究,都是由左向右搭,然后由绳子束起来。整身和服没有一粒扣子,全部由 10条绳子捆绑而成。有的还要再背后放小布包,前腹放底板等。最后腰部用一个宽大的腰带系紧。穿和服一个人绝对穿不上,需要他人帮忙。而现在帮助穿和服也 成了一门职业,需要考执照才可以。
和服的穿法讲究,式样也讲究,腰带就更讲究。一般人没有很多和服,但是却会有很多腰带。腰带的打 法最常见的是如同乐鼓一样的大鼓节。未婚女子打在背后,已婚的或娼妓的则打在胸前。艺伎属于未婚女子,也是打在身后的。还能看到一种蝴蝶结的打法,是专门 给年轻的没有结婚的人打的。
穿着和服走路很不方便,所以行走时需要用手提着衣襟。由于衣襟是从左往右掩,所以一般女性都是由右手提着衣襟。但是艺伎是左手提着的,代表“卖艺不卖身”。
艺伎之花
艺伎在明治维新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为倒幕活动提供了很多帮助,在一定意义上推进了社会的发展。
君尾
君尾是明治维新时期有名的艺伎,她的传说和经历曾经多次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出现。
井上馨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杰出人物,曾经积极推动倒幕,攘夷,后来又积极倡导实力治国。倒幕派在策划发动倒幕时经常会到艺伎馆的茶屋去商量事情,所以他们经常接触艺伎。井上馨和君尾就是在这段时期认识的,两人一件钟情。
在攘夷时,井上馨和伊藤博文等人曾经一起去火烧英国公馆,又意思的是在烧完之后他们准备逃到英国去游学。临行前井上馨和君尾见了一面,因为这一面可能是永别。所以君尾便把铜镜赠与了井上馨,井上馨也把武士刀赠与了君尾。
这段时间有个幕府的叫岛田的看上了君尾,君尾由于受到幕的思想影响很不喜欢他。可是井上馨的同志却找到了君尾,希望她嫁给岛田,以刺探幕府的机密并作为内应。考虑再三君尾竟然答应了,后来帮助倒幕志士做了很多事情,最后还帮助他们刺杀了岛田。
井上馨到了英国之后,发现西方科技之强大,一味的盲目攘夷并不可取。所以便有了学习西方的思想, 这时日本国内的攘夷派正准备和西方开战。于是井上馨便急忙回国,想制止战争。但是他的这种想法却没有得到认可,想法还遭到了暗杀。幸亏刺客将刀刺向井上馨 的胸口时,刺到了君尾送给他的铜镜上这才幸免于难。
之后君尾还救过很多积极人士,明治之后她盖了处豪宅,日后便安享晚年了。
几松
几松也时明治时期一个很有名的艺伎。

几松在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先后去了京都,把她独自一人留在了小滨。她10岁的时候竟然只身搭过往的商船来到京都找到了父母。这样不平凡的经历注定她之后将经历更多传奇。
几松父母后来由于生计不得已将她送到了艺伎馆。后来她认识了长他10岁的木户孝允,这个人上面提 到的君尾也救过他。由于木户也是倒幕派的政治人物,所以他曾经多次造人暗害,经常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有时竟然为了潜伏下来还需要过着乞丐的生活。几松经 常在各个时期都对他保护帮助,帮助他逃往。一直到建立了新的明治政府。
在倒幕时期,木户便想为几松落籍,但却没有那么多钱。最后是他的好友伊藤博文把刀架在老鸨的脖子上才逼迫着落了籍。
明治政府成立后木户成为了参议,搬倒东京住。几松改名为松子,依旧住在京都,两人也正式结婚。但由于事务繁忙两人一直很难见面,直到木户后来生病才搬回京都。木户病故后松子剃发出家翠香院,一直隐居在木户的幕边,直到后来因病去世藏于木户幕旁。享年44岁。

Tuesday, August 08, 2006

上海书展,我去了

上海展览馆5-11号有书展,今天我去了,写几点感受。
1.买书还要门票?黑!
所谓书展根本就不是展览什么书的,因为展会上的书随处书店,甚至盗版的小摊都能买到。所以美起名曰“书展”并售票10大元钱的门票是在是太黑、太荒唐。本来是好事,给办坏了。
在北京不叫书展,直接叫书市,一般都是在地坛或者劳动文化宫举行,去了就是买书去了。
2.书展上并没有什么平时买不到的书
书展上的书任何一个书店都能买的到,并没有什么特别、特色之处。
3.书展上的折扣太高
书展上的折扣大多在8.8折或者8折,根本看不到5折和2、3折的书。当然书也都完全是这两年的新版书。
4.书展上的书很多,但有特色的太少了
来了很多出版社、书局书店等,但是品种类别太雷同,几乎没有什么特色。所以小的民营出版社根本抢不到任何风头。
一本书,几乎各个摊位都能买的到。而想买的,想找的,如果书店没有,在这里你也别想找到。比如讲述列国历史的书籍等。
5.没有旧书,全是新书
书展中除了古籍出版社的贵的像文物一样的古本线装书之外(一套残本要上万,明明就是文物,不是给想读书的人准备的),压根看不到其他年代版的旧书。
有很多旧书都很有价值的,在旧书店时常能陶到宝贝。
6.易中天真的火了
我承认易中天的课、书写的确实好。凭借在中央10台将近两年的百家讲坛,确实把他给捧红了。书展里各个角落里到处都是各种装帧的三国、帝国、读城、方言等等,不管大人小孩都在买。也许我喜欢边缘的东西,对于这种快餐式流行不知道是好是坏。
7.书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像杂志
因为暑假的关系,学生很多。而展会里的书好似也偏年轻化的样子,书中的图越来越多,字越来越少。甚至很多古籍也是这种倾向,也许是好事,可完全没有了读书的感觉。
8.什么人都能写书,签书
有几个签名的,根本没听说过,也没有兴趣到网上查。还真有捧场的,看着求签名人那迷茫的眼神,我想问,你真的对这个作者了解嘛?你真的喜欢他的文字嘛?
在电视上主持两天文艺节目也写东西,这样的东西有人看,但我不看!
9.港澳台的有展位,却没展览,连工作人员都没有
看布展图上有港澳台展位,很高兴。可是到了展区后却只看到易拉宝而没有看到一个人影。因为国情的缘故,我们几乎很难看到港台的出版物。其实港台有很多书都 不错,尤其是台湾。台湾的书相对比内地要贵很多,作者的版税也比较高,所以很多翻译作品要比国内的质量高。时报就出版了很多好书。要想加强互相了解,多引 进些图书是必须的。
10.参会的人中消遣的多,做学问的少
来买书的感觉99%都是来买闲书的,几乎很少看到学究样子的。唯独看到一位老者,戴着大眼睛,由女儿和外孙女搀扶着买书。买了很多国学方面的书,这老者要是我外公多好。每天让他讲讲,得省多少时间读书啊。
11.中国的书太牛B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比的上
每次去书店看古人写的书都不油而然的会产生自豪感,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我们的祖先一样能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的文化宝藏。世纪出版社展出了四库全 书,整个一面墙,高2米多,长近20米。子史典籍,浩如烟海!一个人恐怕看一辈子也看不完,有这么牛的思想遗产,以后中国不强大,谁会强大?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关于“造化”这件事

造化
即看似生命中的偶然,实则历史的必然。偶然、必然互相转换生生不息,如此便是造化……

很多年以前参加某个魔鬼训练时,曾看了一部电影的片段,久久难以忘怀。

那部电影就是《Meet Joe Black》,Brad Pitt 和Claire Forlani主演的。影片的开头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一个普通上班日的早晨,忙碌的男男女女们行色匆匆的走在街头,有的在打车,有的停好车后直接进入office,有的则随便钻进一间咖啡馆囫囵的解决掉早餐问题。

男女主人公在一个咖啡馆相遇,陌生的青年一见钟情,彼此从眼神中交流着好感。但是碍于羞涩,谁也没有主动搭讪,只是微笑的互相点点头。

直到男女主人公吃完走出咖啡店门时,才简单的互相凝望着说了一声 “BYE BYE”,两人都是欲言又止的停顿几秒,终于又各自朝不同的方向走开。

一边走男的一边回头,回头看时,女的在自顾前行。他凝望着她,颇有些张口的意思,可迟疑再三,还是没有,也许是因为仍然不熟悉,也许是因为一丝丝的害羞。

过了一会,女的走走停下,回过头来,男的在兀自前行。她注视着他,嘴已张开,但女性天生的羞怯终于使她选择了保守。

……如此两人互相反复多次……

就在最后一次她回望并转身走后,他却被突如其来的一辆车撞飞,只留砰的一声叹息……

整个影片的高潮定格在男的被车撞死的一刹那,本是段很好的姻缘,一眨眼的功夫竟生死两别。如果两人在咖啡店门口说上两句话互相留了电话,也许男主人公便不会被飞驰的车撞上;如果不是男的心里在想那个女孩,也许他就会留意到那疾驰的车……

但,这就是造化!

有个朋友,毕业后回到南方,我们俩一直说想聚聚,但是因为离的太远,竟一直没有机会碰面。最近她也来了上海,比我早到,但也没来多久,一直在南汇。可能是因为到一个城市的缘故,觉得随时都有机会,抑或到南汇还是不方便。所以也就搁着,没有提见面的事情。

昨天和两个朋友从南京路回来,走在浙江中路上,刚过汉口路口,便接到她一通电话。她说她坐在出租车上,从路口过的时候竟然见到了我。我惊诧于她的眼力,因为我刚刚剪了28年以来从来未曾有过的短发;同时也愤恨因为恰恰要打发一个乞丐而未能保持走路时爱东张西望的好习惯。

我问她看到我干吗不下来聊聊,她说她在赶汽车。她想离开上海,再也不回来了。她说她很高兴,临走的晚上还能见到我。可是我不高兴,不仅仅是因为没有见到她,还因为她还欠我一顿饭。

我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还能见面,过段时间我也想离开这里回到北京。那样我们的距离便越来越远了。

但,这就是造化!

有个好朋友,说他女友有次整理以前的照片,竟然发现有张照片中匆匆路过的行人竟然就是他,而那时他们根本不认识。

这就是造化!

看似生命中的偶然,其实却是必然……

Thursday, August 03, 2006

“万劫不复”与“观音卖淫”


佛教自东晋传入我国以来,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对现在的语言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直到如今,我们日常里还保留有许多从佛教典籍中演化而来的成语和习惯用语。
有很多词语因为平时用起来太习惯,已至于我们脱口而出时竟完全没有佛教的感觉。比如“暮鼓晨钟”、“天花乱坠”、“醍醐灌顶”、“生老病死”、“一刹那”、“方便”、“皆大欢喜”、“想入非非”、“对牛弹琴”、“味同嚼蜡”、“三生有幸”、“万劫不复”等等,等等。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历代都有很多语言大师做过总结,有兴趣的不妨找些这方面的书读读,可谓开卷有益。比如朱瑞玟先生的《佛教成语》等。
对于比较熟悉或者有兴趣的领域,我则不太喜欢读别人研究过的现成的成果,而是更喜欢读原作。所以有时便会翻翻佛经,讲些佛教故事给别人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有厌世的情节,更不用担心我要出家之类的。
话说回来,因为平时里很多语言都用的很频繁,所以便不求甚解。我相信很多人同我一样,并不知道“万劫不复”的准确解释!关键在这个“劫”字,并不是表示劫 难、困难,而是一个时间单位。在佛教中,一个世界从开始到灭亡的时间叫做一劫,相当于128亿年。释迦牟尼认为,在每一劫中都会有上千个佛出现。所以万劫 不复的准确解释应该是万世都不能恢复的意思。
李敖曾经说过,读书做事最应有“在可疑处不疑,在不疑处生疑”的态度。但很少人会有这种态度,所以大师不是凡人终究是大师。我也是凡人,我就没这种态度。很小的时候就听到“南无阿弥陀佛”,但是从来没有对这话抱任何怀疑,也从来没想知道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是梵语。这句话是动宾结构,“南无”是动词,“皈依于”的意思。“阿弥陀佛”是四方诸佛中的西方佛组,掌管“极乐世界”。释迦牟尼说常常 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死后就可以被“阿弥陀佛”指引到极乐世界去过快活的日子,所以吃斋念佛的人就有事没事的念这句话。同理“南无观世音菩萨”也是这个道 理。
在佛教故事中,有两个菩萨是已经修行到了佛的程度但确没有成佛的。一个是地藏菩萨,一个是观音菩萨,这两个菩萨都非常的厉害。地藏菩萨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态度发宏誓要度尽每一个恶鬼之后才成佛。而观音菩萨则悲悯当下所有苍生,要救苦救难普渡所有云云众生。
观音菩萨是民间最喜欢的一个菩萨,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释迦牟尼佛。原因有很多,一个原因是她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一个原因是观音菩萨 同其他佛不一样,她不管过去未来只救济现实世界,所以观音被赋予了很多功能,送子啊、千手啊之类的。弥勒佛就是救济来世的,也叫未来佛;其实除了这些之外 就是观音比较有人情味,更符合东方的文化理念。

观音这么好,那么圣洁,跟卖淫有什么关系?这不是瞎说吗。
其实并不是无稽之谈,有证据!
大家都知道“欢喜佛”的故事吧,如果没有看过的话可以去雍和宫看看那尊佛像,十分漂亮。“欢喜佛”属于双身佛,其中被那个狰狞恐怖的恶神抱着交媾的就是观音菩萨。
那个恶神名叫“毗(pí)那夜迦”,为了制服此神,观音不惜以此方法使其皈依。说白了就是用色,用性化解他的恶,换取他皈依从善。
这样的行径,不是卖淫是什么呢?看来佛也不是万能的。

Monday, July 10, 2006

富士山名字的由来


富士山是日本的名山,是日本民族和国家的象征物。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成圆锥型,山顶常年积雪非常漂亮。可是为什么这座山要叫“富士山”呢?
我对日本的文化了解的不是特别多,只是最近突然有兴趣读了一些介绍这个民族的书,其中包括《菊与刀》、《一口气读日本史》和一些“物语”系列。在一本名字叫《竹取物语》的故事里,有关于富士山由来的记录,不过那本书并不是讲富士山的。
从前有个以卖竹子为生的老头,每天都要去竹林里面砍竹子。有一天他正在砍竹子,突然从竹子里出来一个3寸高的小姑娘。老头很高兴,把小姑娘领回家里去养。
很多年过去之后,小姑娘长逐渐成了同普通姑娘一样的大美女,美的像天仙一样无人能比。因为很漂亮所以很多男子都慕名而来像老头提亲,其中也不乏有很多达官 贵人。可是小姑娘并不想出嫁,她谁都不喜欢。为了躲避出嫁,她分别向五个最显赫的求婚者出了四个题目让他们去完成,按照条件完成的她才会嫁给他。题目分别 是找佛祖用的石钵、蓬莱山上的玉枝、东海龙头上的明珠、中国的火鼠裘(一种用火烧不坏的袋子)和南海燕窝里的安之贝(一种宝贝)。
这五个问题都是凡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是说明小姑娘不想嫁人也是为了考验五个求婚者的决心。非常不幸,这五个人不是用假的来蒙骗就是不能完成任务而半途而废,最后都失败了。
天皇听到美女的消息之后也想娶她,不过也没有得逞。因为当天皇要强行的时候小姑娘用了隐身的法术。天皇没有办法,只好常常给小姑娘写信。
原来小姑娘不是凡人,而是月宫中的公主。因为范错被贬到人间,现在已经期满必须返回。可是小姑娘确不想回去,想长期留在人间。
天上的神仙不允许,一定要带小姑娘离开。在离开之前让小姑娘换上倪裳并服下仙丹以解除因吃了人间的饭食而留在身体内的污垢。小姑娘只吃了一点点,剩下的都留给了砍竹子的老头以作为回报。
老头也没有吃那仙丹,而是连同小姑娘换下的在凡间的衣服一并送给了天皇。 天皇见物思人,非常想念小姑娘,也没有心思吃。他派人去找一座离月亮最近的山,让人们把小姑娘留下的衣服和仙丹拿到那座山上去烧,以纪念小姑娘。
衣服和仙丹在山上烧了很久,很多年之后人们从远处看去还能看到袅袅的烟雾。于是人们就把那座山称为“不死山”即后来的“富士山”。 至于为什么从“不死”到了后来的“富士”,是因为谐音还是因为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
几乎所有的日本文化都是由外来文化演化而成,这个竹取姑娘的故事即有中国嫦娥的影子,也同流传于四川的《斑竹姑娘》有90%的近似之处。

Wednesday, July 05, 2006

观音的杨柳枝是牙签、净瓶装的是漱口水


最近读了一本佛学的故事典籍,是由康熙帝的曾孙永珊著述的《释迦牟尼传》,书中介绍了很多关于佛学的知识和故事,非常有意思。更加难得的是编者在新版时还加入了很多插图和讲解,使得整本书读起来还有一些唯物的味道。
全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杨柳观音”的杨柳枝与净瓶这两个法器的由来。
以前看《西游记》的时候就觉得观音菩萨神通广大,经常用杨柳枝撒净瓶里的水,或扑灭三昧真火、或医人以病、或使死者回生……而且挥舞起来也美得不得了,当时就特别佩服祖先怎么能想出这么个法器来,简直是漂亮极了。
其实同所有神话中的法器宝物一样,他们大多数都是由生活中的具体物品演化而来的,并非凭空倪造。正如同佛尘,原本就是轰赶蚊虫打扫尘土一样,杨柳和净瓶也是由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逐渐演化而来。
可是谁能想到,观音菩萨当空挥舞着的漂亮的杨柳枝和玉净瓶是由牙签和漱口水瓶演化而来呢?两者之间真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原来以前在没有发明牙膏牙刷之时,生活在西域的人民为了牙齿洁净而有这样的习俗,即每天用细的杨柳枝条剔牙,咀嚼枝条以清洁牙。被用来清洁的枝条被称为齿木,剔完之后自然就需要漱口喽,所以经常会拿个瓶子装水以漱之。
当地的人不仅每天自己清洁牙齿,而且在亲朋好友贵客来临时,为了礼貌也会献上齿木和净水让客人清洁。这种感觉有点像献哈达、献马奶酒、献槟榔等。总之是觉得那是好东西了,非常适合招待贵客。
久而久之,齿木和净水逐渐也就变成了一种象征和礼仪,不管是否还具有清洁的功效。
以前,人们为了请菩萨,佛,往往会放上很多斋饭。齿木和净水同理也被用来作为恳请之物。
嘿嘿,知道了观音手里的净瓶与杨柳的原本用处之后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再也不觉得那东西有多神秘多漂亮了呢?其实只是风俗习惯不同而已,因为毕竟古人是以很恭敬的心来瑾请的。
总而言之,观音的牙齿一定是很白了。
这个由来在东晋的《请观音经》中也有记载。

Saturday, June 10, 2006

上海私府菜“春”

因为前两天以为找到了一个很地道的上海菜--上海人家去吃,所以lily就答应周末晚上请我们去一家很牛的上海餐厅去吃上海菜。那家餐厅的名字就叫--“春”。
这个名字很好听,好听的会让人感觉到江南的柔柳,小荷。我本来以为这一定是一家极其豪华的餐厅,因为凭lily的身份也只会去那样的餐厅去吃。
于是为了吃这家,我从周三就开始盼着。今天一大早一个朋友便打电话去定位子,说太晚了定不到,要抓紧。果真,本来想定7点的,没定到,只定到了6点的。
选择餐馆,我觉得她会好吃的唯一理由就是看去吃的人是否多。看定位都那么难一定是一家不错的地方吧。
果真,从陕西南路地铁一号出口,向北走了一段路便立刻看到了一家很漂亮的餐厅,我本来以为那就是春了,可是名字确不是。拐进“进贤路”,远远的看到一个半 掩的门,里面遮着白色的帘子,极向八十年代的长途或火车站,门上贴着几个字--春餐厅。我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朋友便淡淡的说“到了”。
我原本以为只有在北京的柳荫街,安定门那条路,以及快到西单新街口大街才会有那种很多年都不变厨师、装修、菜单的极其地道的馆子。想不到这么注重外在,变化更快的上海也保存下来了这样的餐馆。
从看到春的门,这家餐厅便开始了不断的给我惊讶--餐厅里只有四张桌子。2张大的,2张小的。当我们进去的时候那时只有一小桌的2个人在吃饭。
朋友说,这家饭店只有在饭点的中午和晚上的时候才会做生意,大概每天加在一起也就营业5个小时的样子。而且周六周日还休息,所以要想在这里吃上一顿饭,简直是非常的不容易。
因为我们来的早,人还不齐,老板娘就显得有点不高兴,说
“说好6点开始,可是你们人还没有来齐。这样你们自己吃的不好,还会影响后面的人。”
我们显得有点不好意思,说
“那我们先点菜好了”
“不用啊,菜很快就会上的”
果真,等人来齐了之后我们随便要了几个菜,菜很快就上了。
其实不光这里的布置很有个性,就连点菜也都很有个性。这里没有菜单,在点菜的时候也完全不知道菜的价钱。不过你来多少人,只要菜点的太多,老板娘觉得浪费 了,就绝对不会做给你。如果你点的菜昏素不合理,或者颜色搭配不好看,老板娘也会建议你改菜。因为不知道价钱,所以吃完后是多少钱也全评老板娘要。
呵呵,来这里吃饭还真是有意思,所有的规矩都必须按店里的规矩来。不知道是谁来享受谁的。单单就是这个特色,这个店已经在这里经营了18年,从来没有改变过。
其实除了规矩独特之外,这里的饭菜也堪称地道。所以即使这样,也还会有不断的客人前来定坐。

“位置在茂名南路和进贤路”

很像80年代车站的春餐厅外门

只有四张桌子


店内很小


吃亏是福的匾


一大桌子菜,只有180元,真的算很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