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3, 2007

塞浦路斯的今天,台湾的明天


  在美丽的东地中海横亘着一个叫塞浦路斯的岛屿。美丽的岛国却有着残酷的政治现实,小岛被岛上两大种族划分为两个对立的政治实体。

  岛国的历史不是太复杂,这里本来是希腊人的天下,后来土耳其人迁入并成为凶残的统治者,其后英国短暂的控制了该岛,二战后岛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和解成立了 民族联合政府,但由于种族矛盾太深以及两族背后的希腊和土耳其的干预,在70年代这个国家分崩离析,形成了两个国家,岛上的居民至今生活在对方的枪口下 ——尽管双方已停火并谈判多年。

  台湾会变成塞浦路斯吗?

十年前的答案也许是不会,因为在当时台湾政府刚刚承认了228是国家犯罪,对受害者予以赔偿,走出了族群和解的第一步,时间也帮助 抹平了不少伤口。但是到了十年后的今天,台湾塞浦路斯化的迹象却似乎越来越明显了——因为证据越来越多了:不知还是否有人记得去年百万人民倒扁时那辆倒霉 的红色法拉利跑车,仅仅因为它是红色就被那些深绿民众砸个稀巴烂,也许大家看到的是不理智,是对民进党的死忠;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反腐肃渎是天下人都公认 的道德观,也许只有你的家人犯错了你才可能想办法包庇一下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深绿民众已经不把这些红衫军当一家人了,他们认为那些人已经是非他族类 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深绿民众宁愿违背举世公认的道德观来维护陈水扁。另一个更明显的证据就是民进党越来越像是绿党,而国民党越来越像是蓝党 了。

  有人需要对此负责吗?有,而且是三个。

最大的罪魁祸首当然是民进党。当年民进党弱小时为了争取民主,为了生存把族群问题挑出来当然不错,而且还极大地提高 了台湾人的公民意识,迫使政府以现实地态度来对待历史问题。但当自己成为执政党时民进党就不仅代表一部分族群的利益了,还代表着全台湾人的利益,你还拿族 群问题大肆炒作是什么意思?而且还用手上的政权来炒作,更不能容忍地是这种炒作是为了维护一党乃至一人的执政权,难道民进党变成绿党,固守在南台湾就是该 党的远景规划吗?

第二大罪魁祸首就是国民党,身上背负原罪不是你们这一辈人的错,但随着民进党在族群问题上起舞就完全不对。据说最近一位国民党高层很担忧 该党一位总统侯选人的省籍问题,是不是外省人就不是台湾人了?要照这个高层的看法,国民党变成蓝党,固守北台湾就是该党的远景规划了。

第三大罪魁祸首就是 新闻媒体,什么叫深蓝,什么叫深绿?大众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把自己划分一下是深蓝还是深绿?这不是强迫台湾民众建立自己新的民族认同感吗。新闻媒体不管出 于什么目的,只要你对蓝绿的概念宣传地越厉害,就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在心底默默想着自己是蓝还是绿。

  终有一天,等族群被渲染到足够的强度时所有的社会矛盾都会在一刹那爆发,就如同当年的塞浦路斯一样,要是真到了那个地步我想南北台湾会分裂会打仗,而大陆 肯定也会出兵,到时绿党肯定是被从肉体上消灭,蓝党再也无力控制全台湾,而大陆会倒退几十年并接手一个泥潭,华人三方都是输家,而美国佬日本佬则成了赢 家。台湾的政客们,为了今天的选票把明天的火药桶放在火上烤,你们的良心何在?

  请不要说这不可能。如果想说,请让台湾的政治领袖们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这是杞人忧天。

Saturday, March 10, 2007

MSN的“i'm”活动做的还不够好

世上总是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总是有人琢磨怎么做好玩的事。

这两天突然发现msn好友的名字上多了几个类似的符号"*help"、"*wwf"、"*red",敏感和好奇心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什么我不知道的活动。于是赶紧问了下,正是,微软和几个世界性的公益基金组织联合举办公益支持活动。(http://im.live.com/Messenger/IM/Home/)

这是件特别好玩的事,相当于msn在所有网民中举行了一次投票,能看出人们对哪种公益事业更关心。除去好玩,这也确实是件很公益的事情,因为网民的参与,公益组织可以从微软拿到一大笔赞助。另外对于微软来说,则是一件非常好的督促用户升级的商业活动

因为只有MSN版本是8.1以上的才能看到那个绿色的i'm标志,如果不是这个版本则只能像我刚开始一样,看到几个符号。我就是因为看了活动的介绍,才去升级的msn,才参加了那个活动。其实在之前的两个月内我曾经收到好多好多次升级提醒,但我都是置之不理。毕竟是小版本升级,又不是强制性的,几个跟我不相关的bug对我的使用根本没有影响,如果不是这次i'm活动,我干嘛要升级它呢?

升级之后打开msn,我立马看到我的好友中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没有i'm前缀的,一派是有前缀的,齐刷刷的泾渭分明。不过问题出现了,据说参与活动的公益组织目前总共有15个,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支持代号。但是不管网友选择了哪个代号,不管你支持的是什么组织,在msn上所显示的标示均是“i'm”,即标示只能说明你参加了活动,而不能明确的标明你的公益倾向!

对于喜欢标榜、喜欢混圈子,喜欢玩派系的网友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好事的网友总是希望各自站队,希望一眼望去就能知道谁与自己志同道合,希望窥探他人喜好倾向。从这件事上来说,微软只是创造出了需求,却没有更好的满足需求。

别以为我在无中生有瞎说八道,我敢笃定,MSN上80%的人跟我有一样想法和需求

举两个例子,经常玩豆瓣的人都知道豆瓣上有个很好的功能叫小组。就是有着各种各样共同话题和兴趣爱好网友的话题讨论小组。豆瓣目前总共注册用户好像是10几万(可能有误,忘记了),总共拥有小组2.6万多个。大的小组拥有人数超过2万多个,而小的小组一般都只有创立者自己而已,其中拥有1000个人数以上的小组总共不超过300个。这里面有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就是“不是人数多的小组里面发言就踊跃,其实大多数小组里面都冷冷清清。但是,不管多冷清,就是有人会参加。”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呢?

先来让我们研究一下这些小组的名字吧,很有意思。有些小组即泛泛又通用:比如“爱看电影”、“摄影”、“寻书淘碟”;有些小组很怪异,但也有很多人,比如:“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发骚”、“我们爱讲冷笑话”;有些小组是标明地域的,比如“京瓣儿”、“上海豆瓣”、“五道口”、“浦东”;有些豆瓣是标明年龄的,比如“70年代”、“8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些小组则是标明婚恋状态甚至性去向的,比如:“单身安乐窝”、“Les Sky”等;还有的小组基本是非常偏门的,比如“编号223”、“如果我们都是猫”、“少女收藏”等。

我曾经碰到过几个参加了100个以上小组的人,有个家伙甚至一口气参加了300多个小组。我问他,这些小组你是否会经常进去参加讨论,他的回答非常否定。至于为什么还会参加那么多,他的回答一语道破“参加小组只是标明身份而已,这样可以让看我profile的好友能够更加了解我!”

不光豆瓣这样,火急一时的mop里也曾经有同样的现象。mop有不同的联盟和帮派,比如北京联盟,比如猥琐教等。网友为了标明地域和兴趣爱好就会参加不同的联盟和教派。当然,参加这些也不光光是为了显示属性给别人看,也会参与活动认识朋友等。但不可否认,标明属性是网上的明确需求之一!

基于这种需求,MSN应该提供一套前缀的定义,或者由网友自发定义参与创建前缀。比如地域的前缀、性别的前缀、属相星座的前缀、兴趣爱好的前缀等等。像i'm这种公益活动的前缀应当是所有前缀中的一种。如果有了这些前缀,再一眼望去,msn上定当是另外一种绚烂的景象。

让网友自己为自己分类做前缀不光是为了好玩、好看,里面还能牵扯出一堆的新型商业模式。最简单的就是客户需求细分,精确分众广告。所有厂商都希望能将自己的广告直接投放在有需求的客户面前,这就是搜索引擎的广告为什么比展示广告值钱的主要原因。拥有众多用户的聊天工具往往很难知道用户的底细,用前缀的方法让用户自己分类也许是个比较好的办法。

延伸一下,我其实一直都觉得手机中操作系统和软件UI的变化一直都不是很快。现在手机的图形处理能力远远高出了现有的软件界面本身。如果能借用更多的网络创造力,让用户可以更多的自定义图形界面,和网络更多的互动就会好玩多了。

再说点题外的,网络自诞生那天起,便有形无性的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化和亚文化。有些是出于技术需要,有些则是网民自发。比如,电子邮件有电子邮件文化,论坛有论坛文化,blog有blog文化,C2C网站的卖家和买家见也有自己的文化,聊天软件中更有聊天软件的文化。最为严重就是影响了语言,比如全世界的网民都在莫名其妙的朝着火星变化

文化新奇,但是并非自由蔓延,仍然有自己的规则和主流潜意识。还拿msn来说,大多数网友都在尊重这样一种命名规则:真实姓名(或网名)+所在地+心情注释(或哲理警句)。一般情况下,或者说一般正常人都不会改变自己名字的最开始部分,因为改了名字别人就很难认出你是谁。有的人因为好友实在是太多,即使对方不改名字,也记不住。所以在msn上曾经有人发起过实名运动。其实话说回来,即使实名,他也不见得会记得你。

当我刚刚添加完“i'm”后,立马有人蹦出来说,“你可不可以把那个“i'm”放在名字的前面啊,我的好友都在前面,我看着整齐。”我说我管你整齐不整齐呢,我高兴就好。可是过了没多久,我仔细注意了一下,确实大家都放前面了。想想还是从善如流吧,免得被人骂SB。

这就是网络文化,好玩,但也有自己的潜规则。

Friday, March 09, 2007

与其说是读史,还不如说是说今


  作者从先秦两汉一直追溯到民国,遍布历史资料中的犄角旮旯搜寻无数关于潜规则游戏的蛛丝马迹。书中提到的每个故事看似遥远,却又仿佛都在当今世界你我的身边,影影绰绰不差分毫。与其说是读史,还不如说是说今。
  
  中国历史绵延变化几千年,朝代在变,潜规则在变,但是潜规则的本质却没有丝毫变化,那是利益趋向和分配的必然结果。
  
  我们读过太多的孔孟之道,反倒被圣贤礼节所蒙蔽,以至于在关键的时候不能把事件看的那么真切透彻。真正的历史就是血泪的历史,就是利益的抗争 史,再没什么东西比切身利益更能驱动人和社会的发展了。以潜规则的角度去看历史和今天,仿佛多了一只眼睛,多了一线视野,多了一片蓝天。
  
  以作者的身份,估计作者不敢太直接针砭当今之时弊。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又分明是为全书的观点盖棺定论:“马列主义在重新解释世界和历史的同时也重新进行利益分配,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利益的分配是否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