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9, 2008

晏婴使楚,智辱灵王


(上图就是枳的果实,酷似桔子,很酸)

晏婴即晏子是齐国有名的相国,在他的治理之下,齐国曾出现过景公之治。晏婴虽然聪明贤能,但是却是个矮子,甚至是个侏儒,据说他身高不足五尺。

晏婴的一生非常传奇,也非常精彩,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其中最有看头的就要数出使楚国和楚灵王对智的那段,史书关于那段的描述虽然不过百句,但是却留下了很多家喻户晓的成语和短句。

晏婴出使楚国的那一年还仅仅是一个大夫,并未当上相国。楚灵王见来的使者是个小矮子,就哈哈大笑说:“哇,这齐国难道是没人了吗?”

晏婴一听就知道楚灵王什么意思,于是就说:“齐国呵气成云,挥汗如雨,路上行人比肩继踵,怎么叫没人呢?”

“有人干嘛叫一个矮子来出使?”

“大王不知,我国有个规矩,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我是我国最小的,所以只能出使楚国。”

楚王没说过晏子,觉得很惭愧,很郁闷,很惊诧,很佩服,也很羡慕。

待谈完事,正好有人来献合欢橘,(这应该是楚国的特产,郑国那个每次要吃到美食食指就会自己提前动的哥们也吃过这东西)灵王就顺手拿了一个赐给晏子吃。齐国地处北方,晏子没吃过橘子,所以不知道剥皮就去咬。

灵王拍手大笑:“你们齐国人都没吃过橘子啊,怎么不剥皮就吃!”

晏子恍然大悟,立刻就说“受君所赐,瓜桃不削皮,橘柑不剥皮,以示敬意。君未叫我剥皮,我怎么敢不全吃呢?”

灵王不觉心中起敬,并赐酒宴。

正当饮酒正欢的时候,有几个武士推着一个囚犯从殿下经过。于是灵王就问囚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是齐国人。灵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武士说是偷盗罪。

灵王故意回头问晏子说:“怎么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子知道这又是给自己设的局,于是就垂手顿足的说:“我听说江南有橘,移过江北就会变成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土不同。齐国人在齐国就不会偷东西,到了楚国偷东西完全是因为楚国的土地啊,这跟齐国有什么关系。”

灵王听完之后默然良久,对晏子说“我本来是想污辱下你的,没想到却被你给污辱了。”

Monday, March 17, 2008

岁月台湾100年


  从46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派军驻台,一直到2000年两市选举,以客观真实的观点和史实进行平淡的介绍。里面难得的引用了大量的新闻图片更为该书增添了很多乐趣。
  里面的历史讲述即有对国民党对台政策的肯定,又有早期对民进党争取民主的群众运动的肯定。就凭这样的观点,对当代史的如此客观评论,在其他刊物上就很难得,很少见。

Saturday, March 01, 2008

千古乐圣师旷是盲人


晋国大夫师旷,是春秋时代非常有名的人,不仅精通音乐,而且博闻多学官至太宰,他的事迹屡见于先秦各种撰记。

师旷从小就特别聪明,酷爱抚琴,后人称他为乐圣绝对实至名归。最开始的时候师旷老觉得自己在音乐上没什么长进,就一狠心用艾叶把眼睛熏瞎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技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易,由于多视。”果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音乐最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历史上关于师旷眼睛是怎么瞎的说法其实并不一致:一说师旷从小就是盲人;一说是自己弄瞎的。我更相信也更喜欢后一种说法,因为他不仅给后人了留下了又一个 版本的头悬梁锥刺骨、卧薪尝胆、程门立雪的励志故事,也能够和他的博学多闻和在政治上有作为相符合。虽然那时的士大夫是世袭的,可是能够博学多闻、史贯古 今的可不是一个聪明的盲人可以做到的。

关于师旷的故事蛮多的,有些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位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名曲《阳春》、《白雪》就是出自师旷之手,此两曲载于明朝,而中国古曲除了现在考古出来的,自然传承的基本失传,怀疑是后人附会之说。

师旷常跟随晋平公的左右,有一年晋国大合六国攻打齐国,还未到齐国楚国就出师要打郑国,晋平公很是担心。于是师旷请以声音占卜,先吹奏“南风”,又歌“北 风”。师旷听完之后秉奏“南风不竞,楚必无功。”果然没出三日,楚国就退兵了。原因是郑国都城里的叛徒谋反未果,楚兵见没有内应就退兵了。用声音搞占卜多 少有点封建迷信,当然古代近乎历史式的、神乎其神的传说很多。但盲人的听力本来就好,连现代有超强听力的人都可以听出自然界细微的声音。像师旷这样的奇人 能听到很远处的声音并不是不可能,所以师旷能占卜可能与他的听力有关。

千里眼和顺风耳是小孩子都知道的神仙,元朝之后开始有人说顺风耳就是师旷的化身,这和他有个好听力也不无关系。

还有一个典故家喻户晓,也是出自师旷。

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有担心自己已经老了。”

师旷说“怎么不点上蜡烛呢”

“干嘛要戏弄我?”平公不悦

“盲臣怎么敢啊,我听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点上蜡烛走与不点蜡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平公点头称是。

说点题外的,前天《纽约时报》报道说现在很多人认为选择越多结果越好,其实并不见得,作者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还列举了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在麻省的测试中,人们总是喜欢有更多的选择,不然会有不安全感。

倘若师旷是生活在信息过渡的今天,他还会毅然而绝然的熏瞎自己的眼睛而让自己少些选择吗?亦或不愿放弃和割舍的我们当中,还会出个师旷吗?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阿甘”和“许三多”能被追捧的另外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