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8, 2009

苏联帝国已经瓦解,天朝会走向何方


个人崇拜的像章、海关的蛮横查禁、宗教的肆意摧残、少数民族的倾轧、政治异己的流放、媒体言论的完全管控、集体农庄的盲目、农民的饥荒与流离、秘密警察、自然资源有计划的过度破坏、沙皇、共产主义、帝国集权文化积累的恶习……所有的一切你都会发现是多么的熟悉。原来鸡犬相闻的两个帝国,历史问题的呈现竟何其相似也!

在柏林墙倒坍的那一年,作者走遍帝国,看平常百姓,看这个民族是在怎样与时间对抗。他从普通人的生活出发,对数以百万穷困、筋疲力尽、挫败和赤贫,寻找着食物、衣服,有时只是求得可以起身屋檐的市民进行细致的描述。

所有的描述,对于当下另一个帝国的君民都可以说是一种惨痛而又血淋淋的对照。相同的帝制在我们北面已经轰然倒塌、历史的车轮终究沉甸甸的压过那些集权者的坟墓。

曾经80多年运转帝国的唯一政党,曾经那么的不可一世,就在1991年11月底突然被宣布为非法组织!曾经像木乃伊一样的神秘强硬而不苟言笑的他们的领导人,就那么的失去所有权利,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克林姆林宫的长椅上。曾经的1/2个世界,曾经的乌有之邦,曾经的人类精神崇拜城堡,突然就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崩溃后的帝国旧的体制及思想仍在残喘,新的机制仍在转型酝酿,在一切还没有做好应有准备的时候整个社会与人民动荡不安。于是饥饿者更加饥饿、流利者更加流利、恐慌者更加恐慌……直至现在复苏仍然在摸索中磨合。短暂的变革虽已看到曙光,可社会依然尚未成型。俄罗斯的临时崛起,就像印度、巴西、中国的崛起一样,这并不就意味着社会工程开始向平稳中完结。金砖四国也只不过是一个经济上的概念。

帝国之南的我们,将会走向何方?!

苏联和台湾,一个是相同的社会制度,一个是同宗的华人世界。一个是单一政党在苏联的灭亡,一个是民主组织演变为党体并在台湾悄然兴起,还能从在野走上执政舞台。他们对我们在理论与技术操作的层面又有多少借鉴意义,的确非常值得考量

Wednesday, March 25, 2009

30年改革之路的道德背景

前两天看见丁学良先生在FT专栏的[重建“还债”的改革观],感叹30年前老一辈改革之路的艰辛,良心未予泯灭的刺痛。试想30年后新一辈改革继承者的道德依托又是什么?新中国之路将走向何方?是谁正在置人民与水火,又将会是谁带我们走出泥泞!

丁先生文章全文转载如下:
{ 要扭转当今很多民众对“改革”措施的负面看法,就应该重拾早期部分中国高层领导人具备的“向老百姓还债”的改革观。}

中国“两会”前后,国内记者公开场合提出的多数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金融危机下中国政府有啥“改革新招”出台?而现实生活 中,普通中国民众很多却不再对改革寄予乐观期望。前不久一次国际研讨会的休息间隙,清华大学两个博士生问我:为什么这些年来对“改革”两个字反感的国人越 来越多?“改革”似乎变成了一个负面的东西?

我反问:你们啥时候开始发现“改革”在引起公众的反感?主要是在哪些阶层中获得这个印象?他们说,我们开始时接触的大多 是社会的精英分子,包括专业人员和知识分子,也包括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官员。后来接触的社会层面多了,就发现在普通阶层中,无论白领也好、蓝领也好,尤其 是那些不占拒高位的白领人士,对改革也非常反感,且越来越强烈。

两位博士生的疑问,我无法当时立即回答。后来我有意识的问了国内一些学者,他们说,可能是我在国外呆的时间太长了,不知道对“改革”的印象越来越负面和反感的思潮,不是一两年了。这种社会情绪有很大的普遍性。

回顾改革的早期,中国社会大部分阶层却不是这样的。问题的症结何在?我的观察是:在于那时候中国高层部分领导人具备“我们是向老百姓还债”的改革观,由此而制定的措施是给普通民众以实惠,但这可贵的“还债”观后来消逝了。

我花了不少时间从各种资料中寻找线索。多年前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饥饿引发的变革》提供了安徽和四川的资料,作者曾当 过《瞭望周刊》的总编辑。他在书中记述,1970年代末中国的高干中大部分人不愿为改革冒险,虽然他们也目击了社会经过毛泽东近30年、特别是文革十年的 折腾所造成的惨痛后果——只有少数几个高干愿意为改变这种状况冒风险推动改革。

这些愿冒风险改革的少数人的心态,归结为一点就是“向老百姓还债”。“还债”观念被万里、老赵重复了多次,也被胡耀邦和 习仲勋重复了多次。这四位的分工,胡负责党务,习是主要助手;赵负责行政,万是主要助手。所以“还债”观在早期主张改革的第一线领导人心中很强烈。“还” 什么“债”?就是还毛政策折腾了全中国人民近30年的债。在民主制社会里,如果一届领导人的政策瞎折腾,是比较容易把“债”大部分还掉的,因为有定期选 举。而在独裁制度之下——其酷烈程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空前——还债基本上不可能,除非他去世。

毛之后,万里被派到安徽,去了几个县调研,滁县,和县、无为、定远。这些地方在历史上虽然也穷,但没有穷到1970年代 末的那种状况。万里在农村的调研方式跟现在的干部不一样,他乘辆小面包车,几个人下去,不打招呼,随时停下来,能够看到基层的实况。他到定远时已是冬天, 农家锅里都是野菜没大米,看他们的房子,四处漏风。走进一户农家,万里的秘书跟老人讲,领导来看你们了,有什么要求可以老老实实讲。老农说,我们苦干一年 就想过年的时候能吃顿饺子。万里听了这话感叹地说,《白毛女》中杨白劳家那么穷,过年时还能吃上饺子。解放这么多年了,老百姓现在的要求比当年杨白劳都不 如!

走进另一户农家,屋里的老人看着万里一行,麻木的坐在那里动也不动。万里想跟他握手,对方也没动静。后来,那老人弯着 腰,抖抖的起来,大冬天老人居然没有裤子穿,光着腿。老人的两个女儿也不能站起来,也没裤子穿,天冷她们冻的实在挨不过,蹲在锅边把腿窝在灰里取暖。看到 这些,万里泪流满面,说没有这些人哪有我们?解放快30年了,十七八岁的大姑娘连裤子都穿不上,我们有什么脸来见他们?我们欠老百姓的债太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万里能冒那么大的政治风险在安徽推动分田单干的改革,是为了还债!书中记载老赵1970年代末在四川也 有类似的沉重。赵对新华社记者说,“天府之国”到了文革后期,已经成了全国搞得最差的地方,不知有多少女人被拐卖到外地。赵从民政部门得到的数据,仅仅文 革后期几年,差不多40万四川姑娘被卖出去,十几斤粮票就能换一个老婆。采访赵后,记者从成都乘火车到乡下,途中遇到解放军的一个连指导员。军人说,他是 出差路过四川,来顺便看看连队里川籍士兵的家。说不上几句指导员哭起来,说,那哪是人过的日子啊!大部分人家没有家具,没米下锅,衣不遮体。有个战士的父 亲看到指导员从那么远来看他们,一定要留吃饭,但家里没粮食,跑遍了周围,才从另一个村子借来半把挂面。这位指导员讲,看看这些战士的父母,我们一天到晚 在连队搞政治思想工作,一天到晚讲社会主义优越性,回去怎么跟他们交待!

1995年12月24日,老赵在家中跟他的老乡谈心时说:我们欠中国老百姓太多,我们在还债啊!那时搞改革,胡耀邦有一样的还债情结。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1970年代末习仲勋被派到广东主持工作,在广东紧邻香港的边界线视察时,当地干部向他汇报说,地方 上阶级斗争非常激烈。怎么激烈?有很多人受海外敌对势力宣传的毒害,偷渡去香港,有的人被抓回来了,还有的抓不回来了。习讲,他们逃出去不就是为了把肚子 吃饱吗?不就是为了过好日子吗?如果我们这边政策对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他们干吗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偷渡啊!责任在我们,不能怪老百姓。

我认为,正是由于在改革初期,中共高层里一些人有强烈真诚的“还债”情结,他们组织第一线的工作,才使得在改革早期出台 的很多政策是“以民为本”,尽管当时并无这个提法。这些人之所以有此情结,是他们经历了党内几十年乱斗直到文革的残酷洗礼,重新拾起了他们在青年时代投奔 革命时的理想主义——为老百姓谋福利。

按理说,1949年后“为人民谋福利”应该是一个基本政策。然而,毛眼里是没有作为“人”的民众的;他眼中的人民就是实 验室里的小白鼠——而毛越是把人民拿来做社会实验,就越是把人民挂在嘴上作宣传。即使在他统治之下几千万人被饿死,毛仍然坚定地说“我是不下罪己诏的”。 在这点上,他和斯大林一样。1930年代斯大林强迫农民集体化的做法——我看了一下,发现毛学他很多。我原以为强迫集体化和大跃进完全是毛的创新,后来对 照了很多细节,发现斯大林是毛的主要榜样。斯大林以后亲口对丘吉尔讲,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他们至少消灭了一千万“富农”。什么富农,就是不听话的农民。 写这部斯大林传的作者说,在斯大林眼里没有受害者,只有阶级敌人。这跟毛一模一样,在毛眼里没有受害者,只要不是无条件顺从他的人,就是阶级敌人。

所幸的是,早年参加中国革命的人中,一部分人并未放弃基本的道德和理想,只是这些道德和理想在毛时代被一次次的运动打压 下去。毛之后的那几年,是1949年以来第一次由较有理想的共产党人在第一线主持工作,推动改革。所以那时“改革”二字颇得民心,能够产生良好的综合效 益,包括政治的、道德的、经济的、社会的。这是一笔可贵的遗产。

不过,大部分官员文革后主要考虑的,是怎么补偿自己和家人在那十年中所受的折磨。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向老百姓还债,而是 要纳税人对他们还债。但是,因为有胡耀邦、老赵、万里、习仲勋等在一线主持工作,有着强烈的向老百姓还债的情结,所以那时候大部分政策的出台,以民为本的 倾向虽然不能始终占上风,却是重要的正面趋势。

什么时候向人民还债的情结消逝了呢?就是20年前的那场悲剧。正是这场悲剧使得那些带有还债情结的人,陆续失去了主持工 作的权力。该悲剧又使得毛主义者有了上升的机会,这之前,邓小平对于文革时期的极左分子很警惕。1989年以后,又让这些人回到权力位置上。因为那场悲 剧,使得这一派人的理由变得似乎更有说服力,那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中国的人民是不可信赖的,他们一有机会就会犯上作乱,对他们不能手软。

1930年代投身革命的老共产党人胡绩伟说,毛治国的特点是把丧事当喜事办。什么叫做丧事当喜事办?三年大饥荒饿死那么 多人,很多干部感觉内疚时,毛却绝不让它变成丧事——他最欣赏的一句话就是,三年大跃进,缺点是一个指头,成绩是九个指头。把丧事当成喜事办,讲白一点, 就是把老百姓的丧事当做统治者的喜事来办。1989年悲剧后,毛主义的这种观念又在国家机器内部抬头。

这是个非常关键的转变。从此开始,改革的基本取向不再是向中国人民还债了,而是越来越变成“改革”旗号下的“照顾”—— 照顾对维护“稳定压倒一切”、保住自己权利最重要的那些个人和团体,让他们去拿到最好的那块肉。所以从那时开始,改革中的分肥趋势变得愈益突出。我不是说 在1989年以前中国民众对改革没有抱怨,对改革中出现的腐败和官商勾结,那时候也有抱怨和抗议。但那时候在中央主持一线工作的人中间,还有一些理想主义 者,努力想通过制度方面的改革来让以民为本的改革目标能够保持下去,制约把改革弄成分肥的企图。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很多困难。这些天来党内的一些老理想主义者又在呼吁要深化改革。但在我看来,要害 不是改革深化不深化,而是改革的取向。如果改革的主持者,不管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能够有一种向中国人民还债的观念,哪怕在过去的执政中,在政策的制定和 执行过程中有错误有毛病,那都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你能够在民间的痛苦呼声、批评和抗议中找到纠错的方法。但是,如果你的改革失去了以民为本的取向的 话,哪怕你眼前看到的是再多的不满、再严重的不公平和民间悲剧,恐怕都不会采取果断的纠错措施,而是学毛的高招,把一切问题归于“阶级敌人搞颠覆”。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好好正视改革初期的道德和精神资源。奥巴马上台以后,他也要找到美国政治传统中富有理想主义的、在国家困难时有强大的召唤力和 整合力的精神资源,奥巴马于是回到林肯,几次三番的从林肯那里寻找启发。如今,中国在“改革”面临质疑和鄙视,在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乃至中产阶级的眼里 ——中产阶级严格讲起来,也是过去的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即使在他们的眼里,“改革”也越来越成为负面的字眼。要扭转这个趋势,就要从过去曾有过的、真正 好的东西中吸取道德资源。这个资源就是我强调的“向中国人民还债”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定具体政策的时候以民为本,才不会把改革变成一个分肥的过程, 而是变成一个持续富民的过程。

Tuesday, March 17, 2009

3分钟阅尽500年美女

莎翁肖像真迹找到,他是帅哥不是傻老头

(莎士比亚的传统形象)

这不是一个最新的新闻了,因为是几天前的消息。

老说奇迹在民间,这话真的没错。早在06年3月的时候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名为“寻找莎士比亚”的展览,展出了鉴别莎翁的最新科技手段以及进展。该馆的一个负责人曾经用了很多年,把6幅曾经认为是莎翁的油画像鉴别为不是后世的伪作就是赝品。

天下无巧不成书,保存了莎翁肖像油画的收藏者正好参观了这个展览,才意识到自己家传的这幅油画可能就是莎士比亚,距今已经有将近400年。然后又经过该美术馆近3年的严谨鉴定,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这幅画做就是真迹,而且是莎翁46岁是的作品,更而且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幅。

画上的莎翁脸型白嫩细瘦,双眸光彩荡漾,嘴巴轻扣含笑(这么形容他老人家有点像形容美女,但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是一典型的文艺青年,根本就不是小时候那傻小老头的形象。相信这么一个才华横溢、英俊潇洒、少年得志的家伙一定也是一风流的种子,不知道受当时多少个少女的追捧呢。
(经鉴定的莎士比亚唯一肖像真迹)

Saturday, March 14, 2009

电子显微镜下的人体秘密

头发末梢

精子和卵子

血块里的红血球和白血球

巴西大豆收获与中国农民工

上图是发表在《时代周刊》上的一副照片,拍摄的是巴西农民收获大豆的劳动场景。

下图是发表在新华网上的中国农民工返城的照片。
闾丘露薇的报道:来自基层的声音。讲的是大批的农民工宁可返城打散工,也不愿意在家里务农。因为家里的那几亩地,有妻子一个人在家里忙活下就够用了。

Thursday, March 12, 2009

三轮车,1948,上海

偶尔翻出来张老照片,是鲁迅儿子周海婴1948年照的,上海街头实拍。三个女人在阳光里安逸而舒适,没有任何战乱痕迹,给人的感觉很亲切。

两会官员:先让老百姓公布财产

今日《联合早报》报道 http://www.zaobao.com/zg/zg090312_510.shtml

  中国官员何时才能公示自己的财产?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组的一名高官给出了答案:先让老百姓公布财产!

  据财经网报道,这名曾担任某省政协主席的正部级大员已不再威严得如同盛夏的烈日,而变得和蔼可亲。他与记者进行了就官员财产公示问题进行了如下对话:

  记者:“某主席,你怎么看待官员财产公示制度?”

  高官:“很遗憾,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

  记者:“新疆的阿勒泰、浙江的慈溪都在搞官员财产公示,贵省有没有意愿搞试点?”

  高官:“我不知道。”

  记者:“这几天大家有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

  高官:“没有。我们中共组里没有人讨论。”

  记者:“你会提这样的建议或者议案吗?”

  高官:“不会。如果要公布,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财产?那些企业老板的利润为什么不向工人公布?”

  记者:“企业老板?你是说国有大企业的高管吗?”

  高官:“不是,是那些私营企业的老板。”

  记者目瞪口呆,再也问不出问题。

此新闻是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恶势力对我天朝的侮辱,是对官员和百姓间鱼水关系的赤裸裸挑拨。

相关新闻:台湾公布公职人员财产,马英九总共6400万新台币

Wednesday, March 11, 2009

爱男宠、怕老婆、性混乱的卫灵公

  且说卫灵公是与孔子同一个时代的人物,他的夫人叫南子,是宋国人,又有一个男宠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弥子瑕。如此看来,卫灵公应该是个典型的双性恋。
  
  灵公夫人南子长的非常漂亮,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未出嫁之前就和宋公子“朝”私通甚频,而且这个朝也是个绝色男人。待到南子嫁给灵公之后,仍不安分,一有机会,他们俩就苟苟且且的。
  
  男宠弥子瑕是个很会撒娇的人,深得灵公宠爱。有次弥子瑕吃桃,吃到一半就拿给灵公吃,说“这桃子太甜了,我舍不得自己吃,您把它吃完吧。” 灵公很受用的就把那半个桃子吃掉了,且更加的喜爱弥子瑕。看到这番情景的大臣们没有不窃笑的。这就是古代同性恋中有名的典故“分桃”的由来。
  
  卫灵公溺爱弥子瑕,却不知道为什么非常怕南子,就是这人很怕老婆。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了讨好老婆,他经常召见宋公子朝,让他们有机会私通,以此来讨老婆欢心。
  
  卫灵公和南子生的儿子叫蒯聩(kuǎi kuì),已经立为了世子。他对母亲和朝私通的事情非常的痛恨,于是就设计假传朝来召见,准备一举把两人刺死。结果不小心被南子发觉,告到灵公那里。灵公一气之下把蒯聩驱逐出境,蒯聩逃亡至宋国,后来又逃到晋国。
  
  其实事情远远没有上面描述的那么简单,因为公子朝长的实在太他妈的俊美了。自古美女多祸水,美男也不例外。这个朝其实也经常和卫灵公搞搞,不然怎么会那么容易自由出入后宫呢。
  
  还有呢,朝不仅被卫灵公、南子他们两口子喜欢,还被卫灵公他妈宣姜太夫人喜欢,他们私下也常有奸情。这一家子实在太他妈的乱了。后来朝怕事情败露,就勾结了一帮人作乱,逐把卫灵公逐出卫国。
  
  再后来卫灵公复国登位,公子朝只好和南子出奔晋国。可是卫灵公还恋爱着公子朝,就以母后想念儿媳妇南子为由,把公子朝召回卫国。
  
  真不知道是卫灵公想念,还是卫灵公他妈想念!

Monday, March 09, 2009

官场经典语录集


[两会]
博主界代表说:会自宫,会自慰
农民界代表说:会养猪,会交配
工人界代表说:会挣钱,会消费
民工界代表说:会讨薪,会下跪
食品界代表说:会放毒,会勾兑
保姆界代表说:会做饭,会暖被
退休界代表说:会健身,会养胃
小姐界代表说:会上床,会收费
艺人界代表说:会炒作,会陪睡
文人界代表说:会抄袭,会含泪
商人界代表说:会赚钱,会逃税
官员界代表说:会撒谎,会受贿
虾官界代表说:会亵幼,会喝醉
网民界代表说:会爬墙,会应对
街道界代表说:会巡查,会保卫……

[巧用错字]
植树造零 白收起家
勤捞致富 择油录取
得财兼币 检查宴收
大力支吃 为民储害
提钱释放 攻官小姐

[什么是组织]
在你遇到困难事情时对你说:我们无能为力
在你遭遇用人不公时对你说:你要正确对待
在你合法权益受侵时对你说:你要顾全大局
在你受到无理诬陷时对你说:你要相信组织

[领导和百姓]
领导用过的叫文物   百姓用过的叫废物
领导强词夺理叫坚持真理 百姓据理力争叫无理取闹
领导握百姓的手叫关怀 百姓握领导的手叫巴结
领导做蠢事叫轶事   百姓做错事叫傻子
领导情人叫小蜜     百姓情人叫破鞋

[四清四不清]
开什么会不清楚 开会坐哪都清楚
谁送礼物不清楚 谁没送礼都清楚
谁干得好不清楚 该提拔谁都清楚
和谁上床不清楚 上床干啥都清楚

[官对]
中央机关出上联:
上级压下级 一级压一级 级级加码 马到成功
地方政府对下联:
下层蒙上层 一层蒙一层 层层掺水 水到渠成
党委给横批:
和谐社会

[官中最]
最难找的地方。。。。。。。有关部门
最难捉摸的官话。。。。。。研究研究
最神秘的机构。。。。。。。。组织上
最大的官。。。。。。。。。。一把手
最难管的东西。。。。。。。。一张嘴
最谦虚的时候。。。。。。在上级面前
最冠冕堂皇的语言。。。。。工作需要
最易接受的行贿。。。。。您讲得真好
最关心的信息。。。自己这次能否升迁
最傻的高兴。你的问题组织上也考虑了
最无奈的选择。。。。。。。因为年龄

Saturday, March 07, 2009

白兰地酿造也太讲究了

《大橡树下的母马和马驹》(乔治.斯塔布斯,英格兰)

夜读“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的《帝國》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231013/),这本痛斥前苏联生活的书中竟有一段关于白兰地制作的描写,非常美,摘录如下:

並非每個人都知道白蘭地之怎麼來的,想要製作白蘭地,你需要四樣東西:葡萄酒、陽光、橡樹和時間;如同每項藝術一樣,在這些之外,你還必須有品味,其餘的則會隨之而來。

秋天葡萄收成期後,就開始製造葡萄酒,把酒倒進橡木的桶子裡,白蘭地所有的秘密都藏在橡樹的年輪當中。橡樹成長,把陽光收集到自己樹幹裡頭,就像琥珀沉澱在海底一樣。陽光慢慢沉澱進橡樹年輪,這段漫長的過程,持續好幾十年。年輕橡木製造出來的桶子是生產不出好得白蘭地。當橡樹成長,樹幹轉為銀色,表示橡樹逐漸壯大;木質收集了力量、顏色和芳香。不是每棵橡樹都會養出好的白蘭地,最棒的白蘭地是由長在乾燥的土地、寧靜的地方的單生橡樹林所養成的。這樣的橡樹在陽光中烘培,里頭就像蜂窩中的蜂蜜一樣,也有許多的陽光,這可以在白蘭地裡馬上感覺得到。小時候受過傷的樹也產生不了好的白蘭地。在受傷的樹干內,汁液無法正確的循環,木頭不再有那樣味道。

然後桶匠開始製作桶子。桶匠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是他砍壞了木頭,木頭就不再會釋放出香的觸感,和白蘭地在一起的橡木必須是能運作的。好的桶子可以持續用上一百年、兩百年、甚至兩百年以上。不是每一桶都會成功,有毫無味道的白蘭地,也會孕育出如黃金般的白蘭地,路遙知馬力,過了幾年,就分辨得出孰優孰劣。

朝桶子裡倒進葡萄酒,或五百、或一千公升不定,然後把桶子擺在木馬架上,順其自然。人不需要再多做什麼:必須等待,時機正確,水到就會渠成。酒現在進入了橡木,然後木頭釋放出一切,釋放出陽光;釋放出香味;釋放出顏色,木頭擠出它本身的汁液;開始運作。

所以需要寧靜。

一定要有橫風,因為木頭得呼吸,而且空氣必須是干燥的,濕度會破壞了顏色,會賦予沉重的顏色。而沒有亮度。葡萄酒喜歡濕度,但白蘭地不能忍受,白蘭地是更加善變的。第一杯白蘭地在三年後出現,三年,三顆星,標上星星的白蘭地是最年輕、品質最差的;最好的白蘭地有名字,沒有星星,那些是熟成十年、二十年,甚至高達一百年的白蘭地。但事實上,白蘭地的年齡還要更了不起一點,我們得把製成木桶的橡樹年齡也加上去,這次的橡木是在為法國大革命期間封存的酒努力。

一個人可以從味道分辨出白蘭地是年輕或年老的,年輕的白蘭地尖銳、快速、衝動,味道會酸;反過來說,老成的親切,溫柔,稍後才開始發光。老白蘭地中又許多溫暖、學多陽光,會平靜的進入一個人的腦袋,好不慌張。

而且會盡它應盡之道。

Friday, March 06, 2009

漫画“平壤-朝鲜之旅”


今天和菜头白板报都不约而同的推荐了一篇汉化版的漫画“平壤-朝鲜之旅”,原著是由著名的法裔加拿大动画业者Guy Delisle创作的。

关于“朝鲜”在这个星球上代表了什么不言而喻,她就像一面怪异的哈哈镜,把所有集权专制国家人民的缩影变形到极致,然后真实、冷酷、而又可笑的反馈给你。

也许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不相信,以为30年前的很多现象仅仅是因为中国的某个人或某些人造成的,是中国特有的东西。但是如果你随便翻翻关于苏联、越南、古巴、东德国等这些国家的现代史,你就会发现这些共产主义国家的经历有多么惊人的相似!

朝鲜,就像一个活着的化石,没有她的存在,我们永远无法想象恐龙为什么会在白垩纪末期灭亡!

因为极端封锁的缘故,偶尔进入朝鲜境内的外来者基本上是没有办法用任何可以保留影像的现代设备去记录那里的生活的。幸亏作者可以用图画给我们记录,尽管我们也知道这些记录只是刻意制造的美好假象,但仅这些假象就足以让人震惊了。

整篇PDF下载地址点击此处:http://www.qupan.com/down/chimera_2344520.html

Thursday, March 05, 2009

Obama is kind of a dick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了


今天是毛主席发表向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学习”46周年纪念日。

雷锋,作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一个人类精神的完人,恐怕已经没有几个人记得了。若要向90年代的小孩提起雷锋二字,可能他们根本不会知道这是个人的名字,也许还会理解为网络新词“被雷疯了”。

80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人大概都会知道这个生在湖南,出名在抚顺的解放军战士。因为以前每年的3月5日,全国都会像植树节要去植树、重阳节要去养老院关心孤寡老人一样,在这一天号召向这位同志学习。学习他无私无畏,全不为己,一心为人的,时时刻刻当一个革命的螺丝钉的共产主义精神。

雷锋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在特殊年代下被树立起来标榜的完人。他天生就是一个完美的无产阶级,因为他7岁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孤儿。在他的日记里曾经有这样的句子“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是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根据某文献记载“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锋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 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要雷锋把柴运到她家,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可那地主婆竟举起柴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连砍三 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雷锋赶忙捂住伤口,忍住疼,两眼瞪着地主婆,心想:“总有一天,我要报仇!”从此,雷锋手背上留下三条伤疤。”

后来,雷锋从少先队员到通信员,又光荣参军。“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

在军队里他多次立功,是节约标兵,共青团的模范,但不幸于1962年因公殉职。

牺牲后的隔年,毛泽东即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并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几十年从没有间断过。

自9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后,就再也没有人提起他了。因为单方面的只注重经济活动,使得社会风貌日风日下,在新的道德体系还未成型及国民素质大幅降落的时候,全国还曾掀起过一段怀念雷锋精神,反观民风不古的思潮。

今天我想提的不是雷锋的生平事迹是否可信,雷锋的精神是否应该继续宣扬。只是想说雷锋这么一个无产阶级时代被塑造的完人离我们太远了,远的近乎于神话,近乎于谎言,远的可怕,没有一点人性的影子。

在这么一个官僚、集权、压制的体系里,也许切实的以人性出发,关注普通大众的人性需求才是更迫切的。

------------悲惨的分割线-------------------------
一朋友准备去总部在广州的一家公司工作,因办理四金当地政府需要她开局一张“流动人口未婚未育证明”。 草泥马听说过流动资金、流动负债还真不知道什么叫流动人口,都去你们那里工作了还叫流动人口吗?而且结婚证明好开,拿一结婚证就好了,未婚未育证明又怎么开?办理四金关结婚生育什么关系,难道结婚生育了的就不予受理了吗?
这就是CC政府对CC公民人性的关怀!

获英国笑话大赛最佳奖的笑话

以下转自“译言”

一天半夜,有个中国人走进美国的一家酒吧,碰到了大导演史提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这个中国人正好是斯皮尔伯格的铁杆影迷,于是冲上前去,请求斯皮尔伯格给他留个签名。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斯皮尔伯格竟给了他一耳光,骂道:“你们中国人轰炸了我们珍珠港,快给我滚开!”

中国人感到很震惊,回答说:“轰炸你们珍珠港的可不是中国人啊,那是日本人干的!”

斯皮尔伯格答曰:“什么中国人(Chinese)、日本人(Japanese)、台湾人(Taiwanese),你们这些叫做‘你死’(-nese)的人都一个鸟样!”

中国人一听火了,也狠狠地回敬斯皮尔伯格一个大耳光,说:“你把铁达尼号给弄沉到海里去了,我的祖先当年就在那条船上!”

这下子轮到斯皮尔伯格震惊了,他辩解说:“是冰山把那条船撞沉的呀,怎么是我呢?!”

中国人回答说:“什么爱死八格 (iceberg)、死皮尔八格 (Spielberg)、该死八格 (Carlsberg) ,你们这些叫做‘八格’(-berg) 的玩意儿统统一个鸟样!”

Wednesday, March 04, 2009

Google用关键字搜索来做流感趋势


当许多人出现发烧、头痛、咳嗽等症状时会先在网上去搜索查证是否得了感冒,之后才会去就医。Google利用这一特点制作了流感发作趋势的服务,有意思的是Google的流感趋势和疾病防控中心CDC发布的流感趋势一致,并且还比CDC的要早两周。(Google Flu Trends

不知道中国的搜索引擎什么时候会推出类似于这样的服务,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各个省市的患病情况,并使市民及早做好防患准备。

Tuesday, March 03, 2009

马克思墓前断想


作者:秋蚂蚱

我一直以为马克思的墓是在海德公园。在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我站在拄着文明杖,怒不可遏的丘吉尔雕像前,忽然想到了马克思。于是直奔海德公园。
问了几乎全公园的活物,才知道马老住在海格特公墓而不是海德公园。于是往伦敦北赶。好在有“蚝卡”(一种公交卡)。坐在车里想不通:呵呵大名的马克思,怎么在英国问谁谁不知呢。

这 是一个非常英国化的公墓,有砾石小径,一如英国的乡间小道,两旁墓碑错落。这些墓碑因年月久远,有些断成两截。一截斜插在土里,另一截倚在上面,仿佛是灵 魂与现世的搀扶。青草四溢,墓碑上的凹文嵌满了苔藓。有些歪斜着的俨然一个吃力地站立的灵魂。墓碑风格各异,你大致可以读出它的主人的宗教和身份。像繁华 的大街上的行人一样,基督徒,犹太人,穆斯林,无神论者,穷人,富人,无名者,英国人,外国人。。。。唯一的区别是这条大街是定格的,缄默的。
马克思墓是其中之一。
装 有马克思骸骨的墓在这片犹如乡间花园的景致中不是有些突兀,而是相当的突兀。当然,马克思的崇拜者可以激动地说这是高大,伟岸。总之,我第一眼看到时觉得 这墓碑对这片景致而言有些粗莽。从马克思呆滞的眼神中我读出的是他的不满,无奈以及愤怒。在巨大头像之下,是康沃尔郡花岗岩的底座。底座上方镌刻着 “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共产党宣言》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把“Workers ”译成“无产者”,在当下的语境有些别扭。碑文是引用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论费尔巴哈》(Theses on Feuerbach)中的结尾,有些耐人寻味:“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哲学家们仅仅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他两样都做到了。
马克思的对门邻 居,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造者Herbert Spencer。我无从知晓是谁这样安排的。和马克思相比,斯宾塞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这个《经济学家》的编辑。高薪且又闲在。1853年,继承大 笔遗产,辞职而专心著述。而马克思一辈子都依靠好友恩格斯接济,过着自己根本无法负担的“布尔乔雅绅士”的小资生活。我想,马老望着对面的斯宾塞的表情可 以理解。
列维在《人脸野人》一书中说不管是从政治上说还是从思想上讲,马克思主义都证明是一个灾难。我是一个愚笨之人,知道马克思而读不懂主义。所以没有资格“从政治上说还是从思想上讲”马克思,只能从生活中还原部分马克思。

马克思1818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犹太人律师家庭。
马克思自己的背景是资产阶级和犹太人。他的祖上是拉比,但他父亲把自己的名字赫舍尔改成海因里希。读伏尔泰和革命的书长大,改宗基督教,以逃避反犹法,在特里尔当律师。过着世俗生活。他的政治观属于受教育的普鲁士资产阶级;爱国和拥护君主制。
马克思初期曾试图子从父业,接连在波恩和柏林学习法律。
在学习法律期间他遇到未来的妻子,出身贵族家庭的珍妮•冯•维斯法兰(Jenny von Westphalen)。
此间,马克思还曾一度为科隆的一份自由派报纸作编辑。
这份报纸很快被普鲁士政府查禁之后,马克思被迫来到法国巴黎。他在巴黎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异化相反的合作生产的共产主义思想。
他被驱逐出巴黎,与恩格斯一起到比利时,他们两人合著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表,正值革命风潮席卷欧洲大陆。《共产党宣言》坚称,阶级斗争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但随着无产阶级的胜利,阶级斗争最终将消亡。
马克思转而回到科隆试图再出版他所编辑的报纸,但1849年被驱逐出境,迁居到英国伦敦。
马克思曾经说过,英国是个好地方,只要你不是一定得住在那儿。可笑的是,他自己从1849年直到1883年去世都一直住在伦敦,据最近的大英帝国档案发现,他曾于1874年申请加入英国国籍,但被拒绝了。
马 克思和家人大半生都生活贫困,“虽然他的口味属于典型的德国资产阶级(口味浓重的食物,内容厚重的书籍,意味浓重的幽默)。”“他给《纽约每日论 坛》(New York Daily Tribune)和好几家德国报纸写文章,到处演讲(常给德国工人教育协会演讲)。在大英博物馆钻研,痛斥一切事物.”(引自《伏尔泰的椰子》伊恩•布鲁 玛著)
而据英国国家档案馆馆长劳伦斯介绍,据记载马克思一生中只有一次试图找一份工作。马克思当时曾申请成为一个铁路局文书;不过由于写的字太难 看,(这一点,在沙•拉波波特回忆恩格斯的文章里被证实:“当我提到《资本论》第三卷的出版问题时,恩格斯指着一大摞手稿,建议我读一读,哪怕读一行也 好。但我一个字也看不出来,字迹根本无法辨认。恩格斯说:‘现在您该明白了吧,仅仅整理原文这项工作就多么不易啊!’”)他的申请很快就被拒绝了。
这个无具体职业的、生活基本靠恩格斯接济的人却曾热衷炒股。其战绩可想而知。
有人说他是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也有人说他是革命家。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其实马克思还曾涉足投资,成为英国一家报纸的股东。
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材料显示,马克思曾投资四英镑(按购买力约折合今日1000美元),作为一家劳工新闻报纸《工业报》的股东。
该报纸在1883年倒闭停刊。
在该公司的股东名单上,除了马克思之外,所有股东都填写了自己的职业。他们其中有裁缝、木匠、油漆匠和鞋匠等等。
称自己是哲学博士的马克思却没有填写任何具体的职业。
如 果说海因里希•马克思试图通过不动声色的同化来逃离其先祖的世界的话,那么他的儿子卡尔•马克思则试图通过向那个世界宣战来逃离。他对资产阶级和对犹太人 的仇恨不相上下。他给犹太人罗列的罪名是贪婪,物质主义,自私自利。价值观稀缺,寄生成性。仇英者给英国、反美者或给美国找出的罪名差不多也是这些。
这 一类反犹主义的表达可文雅可粗暴。马克思常常选择粗暴的方式。他说“犹太教”已经泛滥到全世界,已经将“一无所有的人类和自然变成可任意处置、任意买卖的 物件,变成自我需求,物物交换的奴隶制的猎物。”他还说“金钱是以色列民的妒邪的上帝,在他面前不能有别的神”而希伯来人是“证劵交易行情表的缪斯。”
他 称自己的朋友,德国社会主义者费迪南德•拉萨尔,是个“犹太黑鬼”,他的血液里有在以色列民出埃及时随行非洲淫妓的痕迹。在马克思设想的世界里,国家、宗 教、民族、阶级区别不再重要,甚至不再存在。即就是为什么革命必须到来。然后他自己就不会再被人界定为资产阶级的犹太人,因为不会再有什么资产阶级犹太 人,正如他对李卜克内西说的:“犹太人的社会解放是将社会从犹太人手中解放出来”。作为无法逃脱的犹太人对自己的身份的焦虑感和羞耻感的马老,其心理一定 是扭曲的。
马老好“革命”那一口。1855年的星期日贸易法案骚乱。6月24海德公园,星期日。宪章运动者决定组织一场抗议集会。第二天,马克思便激动地对他远在纽约的读者宣布:“英国革命昨天在海德公园拉开了序幕”(他的着重)。事实令他失望之极。
李 卜克内西说过,英国"永远是欧洲自由斗士们的安全避难所",但也是乌托邦理想的坟墓。接近生命尾声的马克思,不得不承认,在英国发动革命的前景是无望的。 让我们这些社会主义的追随者郁闷的是,连英国的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或者论著也毫无兴趣。1872年共产国际的会议上,英国代表坚持要成立他们自己的本土的 组织,而不是由大会代表。他们不信任外国人,也压根儿没想过让伦敦成为世界解放的源头。这种坚守(你也可以说它是固执,自大等)一直延续到现在。铁娘子撒 切尔夫人将这种坚守演绎到了极致。这也不奇怪,一群社会主义者一旦是英国人组成,理性之水就会浇灭令人迷乱的革命烈焰。更何况像撒切尔夫人这样的反社会主 义的死磕党。
“马克思喜欢用一种辛辣讽刺的口吻。这种口吻将影响从东柏林到北京的一代代政党文人”。马克思在有生之年没有看到自己的理论得以实 践,但在20世纪的世界他的衣钵继承者们把“辛辣讽刺的口吻”成功地打造成“锋利冷酷的利器”,成千上亿的无辜者的鲜血冲刷着这把利器,使其寒光四射,从 布拉格到莫斯科,从天朝到平壤;从金边到哈瓦那……
失意、焦虑、愤怒一直追随着。马克思的压力可见非一般。是人都要想法子缓释。马老的缓释法有点难以启齿。他“解放”了恩格斯的女仆,还撒下了一星之火。我猜那时的“人流”是高科技。不管怎么说,这个“雷”恩格斯顶了下来。孩子名叫“Freddie Demuth”。

1883年,马克思逝世,被埋葬在伦敦北部富人区的海格特公墓。当年参加葬礼的人寥寥无几。
有记录说,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的墓前说到:“他的名字和著作将流传千古。”
可怜的马克思去世的消息,只在《泰晤士报》上有一条简短报道。他死在伦敦。令我等马克思的徒子徒孙囧的是,这个报道却是驻巴黎记者在报纸上读到新闻后发回的。
伦 敦对马克思来说实在是一颗不得不咽的苦果。住在伦敦达三十年之久,死在这块土地无人关心。他不喜欢英国,出于难以考证的理由,他仍旧申请成为英国公民。可 气的是,他还被拒绝了。如果你无法理解这个伟大的革命领袖的想法和感受的话,我们不妨打个粗俗的比方:一个男人,不想要一个女人,但又不得不要。于是,他 开口求婚。但他却被拒绝了。他的自尊心,他的利益算盘珠散落一地,无从收拾,他此刻的心慌应该可以理解了吧。
无论如何,马克思永远躺在了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 )。

马 克思,这个公认的伟大的哲学家,很不哲学,甚至有些很不光彩地过完了他的一生。这个公认的伟大的革命领袖,却没有脾气地(或者脾气最终被消解)在最不革命 的地方生活了三十四年。这个公认的伟大的思想者,以雕塑的方式,坐着这片最民主,最资产阶级化的公墓,仍在思考着为什么。他的最著名的美髯须在雕像里全卷 成了无数个问号。这个公认的伟大的犹太人在生前却不喜欢甚至是痛恨犹太人。我听说,前不久,他的墓前堆了几小堆石头,这是犹太人传统的纪念的纪念象征,而 这个象征应该是对这个犹太人的自我形象的最大冒犯。我没看到,我看到了几束枯萎的花把子,其中一束泛色的缎带上依稀可辨的文字是我仿佛有些陌生却又再熟悉 不过的中文。我没有去仔细辨认------这毫不奇怪。
阴雨总像是如故而至地飘了下来。有些阴冷,望着凝重的,庞然大物般的马克思墓,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于是转身,离开。我感觉身后沉重,压抑。我不禁加快了脚步。想:一个最伟大的人写出了最伟大的书,却被当今的人评为最坏的人,最坏的书。为什么?
出了公墓地,我决定不去跟自己过不去,让卡尔•马克思自己琢磨去吧,反正他永远有的是时间……

Monday, March 02, 2009

成语新解

1.【知书达礼】仅知道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送礼;

2.【度日如年】特指当公务员的日子,非常好过,每天象过年一样;

3.【杯水车薪】形容公务员的工作,每天办公室喝杯茶,月底可以拿到可以买一辆车的工资;

4.【知足常乐】知道有人请自己洗脚,心里就感到快乐;

5.【见异思迁】看见漂亮的异性就想搬到她那里去住;

6.【语重心长】别人话讲的重了,心里怀恨很长时间;

7.【有机可乘】出门考察有飞机可以乘坐;

8.【不学无术】不要白费工夫学那些不实用的东西

东躲西藏的近代简史

《西藏的故事》一书是《新闻周刊》记者利用三年多的时间采访流亡印度的达赖喇嘛而写成的一本简洁版的东躲历史。

前几篇讲吐蕃及密宗发展史,没有太多新意,倒是近代部分着墨较多,可以为分析现代东躲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一些侧面的观点和事实。由于事实来源主要出自达赖,不免有一家言的感觉,但毕竟在资料不多的情况下,为了解达赖和东躲历史提供了一个借鉴的窗口:

1,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纪传说,东躲也是。据传说东躲人是白观音化身成猴形与住在岩石的魔女结合而生的。那个有名的壁画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2,东躲人在东躲高原繁衍生息于万年,三千多年前,受印度河谷文明影响,发展出了马夷文字。

3,藏族人生活在东躲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包括现在的四川、云南、青海等省。古时游牧民族的诸多君主并不统一,直到藏南雅砻王朝的松赞干布统一了东躲。

4,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国是东躲历史上最强大的鼎盛时期,经常以武力威胁周边如唐朝、印度等国家的安全。已经娶了几个公主的松赞干布再次强势要求与尼泊尔、唐朝联姻。并建了大昭寺来供奉文成公主带过来的佛像,后来大昭寺用来供奉文成公主;小昭寺来供奉尼泊尔的佛像,之后供奉尼泊尔公主。佛教开始盛行。

5,藏传佛教在中世纪时发展出四大派别:宁玛、萨迦、噶举、噶当,现在影响最大的格鲁派则是由噶当派承袭而来。

6,当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踏遍整个亚欧大陆的时候,蒙古贵族开始对藏传佛教感兴趣,开始皈依,并和东躲的高僧建立了异常紧密的联系。

7,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对近代和现代影响至大的是从宗喀巴——格鲁派的创始人。据说他得到了文殊菩萨的指引,生前常和菩萨对话。教化了很多教众,有很多的弟子,影响至深。明朝曾邀请他入京,被拒绝。死后肉身藏于甘丹寺,文革时遭红卫兵火化!

8,宗喀巴弟子众多,多有影响,分别兴建哲蚌寺、色拉色、扎什伦布寺与甘丹寺成为东躲最富有、最有权力的四大寺院。修建扎什伦布寺的根敦朱巴活了80多岁,在圆寂前对他的弟子说他并不像成佛,只想转世解救众生。根敦朱巴即第一代达赖,由此开始转世,延续至今。

9,经过2世,到第三世达赖喇嘛时,格鲁派的势力和影响已经极其强大,声名远播邻国。东蒙古汗俺答邀请三世赴蒙,双方互风头衔。三世达赖名为索南嘉措,俺答把藏文嘉措翻译为蒙文“达赖”,而喇嘛则是藏文中对所有转世上师的尊称。达赖喇嘛由此而来,而后开始追封根敦朱巴为一世达赖喇嘛,之后为二世达赖喇嘛。

10,自二世达赖之后,所有达赖喇嘛藏文名字的结尾都是嘉措,嘉措是藏文中海洋的意思。喇嘛则是转世上师的尊称,一般的僧侣是不能成为喇嘛的。

11,三世达赖使蒙古族由萨满教改皈依佛教,许多蒙古王公成为他的弟子。

12,三世达赖圆寂于蒙古,灵童转世于蒙古,而且正好转世为俺答的曾孙,成吉思汗的后人。这是蒙藏一家的宗教和血缘基础。灵童长大后在12岁时由蒙古侍卫护送下归赴拉萨做床,成为四世达赖。他有众多老师,其中一个就是第一世班禅喇嘛。

13,达赖喇嘛是白观音的转世化身,是藏族人民的最重要的精神宗师。班禅喇嘛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班禅和达赖互为师长,互相认证转世灵童。当一个转世的时候,另外一个正好壮年,如此可互为弥补往复。

14,四世达赖时,噶举派与格鲁派正值矛盾冲突,格鲁派岌岌可危,四世只有20岁就圆寂了,有人怀疑是被毒害而死。五世达赖是在东躲历史上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从小即勇猛异常。长大后借用居于准噶尔西蒙的力量打败了噶举派,即统一了东躲的宗教,又开始以政教合一的方式来领导东躲,并建造布达拉宫。由于蒙藏的特殊关系,加上五世达赖的影响。尚未统一中原的清帝顺治在北京借鉴了五世,那副非常有名的壁画描述了当时的场景。两人几乎平起平坐,五世也把藏传佛教传入到了清朝的王宫,雍正的府邸雍和宫即是遗证。

15,由于藏王、摄政、达赖之间的权利关系错综复杂,从第六世到十二世达赖大多没有成年即死去,基本没有什么治绩。好笑的是十世和十一世生病,照顾的管家觉得达赖是白观音化身,都不给他们去医治。

16,十三世达赖一直致力于改革,并试图让部分僧侣脱下袈裟,建立军队。当时正值一战前夕,已经殖民印度的英国对东躲虎视眈眈,为了避免英国由西进入,清朝派兵进入东躲。沙俄因忌讳英国的势力从西渗透进入清朝,开始施压。在地缘政治的平衡下,清朝承认不丹、锡金脱离清朝藩属独立,而英、俄则承认东躲主权属清朝,外事权利由清朝主持。

17,孙文领导国民党推翻满清,宣布清朝之领土自动由中华民国继承,东躲是中国领土。流亡印度的十三世回到拉萨,宣布东躲独立。后国民党马步芳进藏,采取收买和怀柔政策管理。但因为军阀、抗日及内战等战火烦扰,中华民国一直没有好好的实质性治理过东躲。

18,1935年,十三世达赖圆寂,转世灵童十四世在青海西宁寻访到。十四世拉木登珠的村庄有很多汉人,他们家甚至也说汉语。古时为东躲领地,现为青海省。据说十三世这样的转世是希望十四世可以收复失地,得到统一。

19,1950年解放军入藏,宣布《十七点协议》并成立自治区。54年19岁的十四世丹增嘉措被邀到京会见毛泽东。由于CCP在东躲推行共产主义,使得藏族四处抗议暴动,甚至在藏东还掌握了"处溪冈竹"(“四河六山”,怒江、澜沧江、长江、雅砻江,以及六做山脉形成的分水岭)大片土地。达赖无力影响藏民,也无力改变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东躲的自由斗士再次宣布东躲独立,解放军即要进藏镇压。在特殊的情况下,达赖开始逃亡印度。之后据中国消息,西藏有8.6万暴民被判乱被枪杀,之后有10几万藏民追随达赖的脚步穿越喜马拉雅山逃难到印度。

20,十四世达赖喇嘛抵达印度后,宣布放弃《十七点协议》,并成立流亡政府(Central Tibetan Administration)。印度在南印捐献出农地,供难民耕种。而一些慈善机构则协助一些难民移往瑞士、挪威、英、法、美、加等国家。同时在尼泊尔、不丹也分别有大批难民,部分难民在当地国家已经获得了公民身份。这些流亡人士还在印度重建了如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寺庙。

21,获得安置的难民像CTA缴税,CTA则制定了宪法,每个五年机型普选,选出代表管理流亡政府。

22,文革等各项迫害使东躲有6000多座寺庙遭到毁坏,30多万人民因饥饿而死,不计其数的佛像被融成废铜,不计其数的经文和文稿遭毁灭。

23,80年代末,全球掀起了一股民煮之风,拉萨再次暴乱。88年,第十世班禅被送往拉萨平暴,五天后猝死,成为疑案。95年,才6岁的,由达赖认证的第十一世班禅喇嘛突然失踪,成为另外一起谜案。之后由区政府和区高僧认证的现任真正班禅则于11月30日抵达日喀则。年纪小小的现任班禅即为人大代表,并负责管理部分事务。

24,在印度的达赖喇嘛开始走务实的解决之路,他希望以非暴力的问题解决东躲问题。并积极呼吁和中国政府展开谈话,他的期望是东躲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但是要实现真正的自治。包括释放关押和软禁消失的政治犯,回复藏东、南、北已经划归为其他省份的土地从新到自治区下等等。因非暴力的解决方式,1989年第十四世达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5,十四世达赖并不认为他圆寂后东躲的问题就会消失,他说下一世的白观音将转世在东躲之外。

26,遍布世界的东躲青年会则有着和达赖完全不同的信念,他们一直致力于武力解决东躲问题,并不断在世界各地制造麻烦。